中和堂易经研究院坚决拥护党的领导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,遵纪守法。坚持科学发展观,坚决抵制宣传封建迷信活动。

——正确的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,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,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助力血液。

宗旨:倡导追求真理,客观实事求是,正确认知易经文化。 目标:挖掘民间德艺双馨的易经学者,不断创新,不断进步。

——使命:发展中规范,规范中发展,助力易学行业健康发展。 愿景:“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” 为之中和

首页 > 最新动态 > 院内要闻 >

175 +1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
李法其:三道合一,在传统与现代间传续易道智慧
本文编辑:韩名禹  添加时间:2025-10-30
香港的写字楼与广东的古村落,看似隔着山海与时光,却在李法其的易道实践中连成了脉络。这位1980年生于广东的客家后裔,自幼定居香港,承李氏火德公耕读传家的底蕴,又得东西方文化交汇的滋养,最终在“天道、地道、人道”的融合中,走出了一条兼具传统根脉与现代视角的文化传承之路。如今的他,既是诸夏文化研究院常务理事,也是建筑类院校的讲师,更以六壬法脉传人的身份,用务实的

香港的写字楼与广东的古村落,看似隔着山海与时光,却在李法其的易道实践中连成了脉络。这位 1980 年生于广东的客家后裔,自幼定居香港,承李氏火德公耕读传家的底蕴,又得东西方文化交汇的滋养,最终在 “天道、地道、人道” 的融合中,走出了一条兼具传统根脉与现代视角的文化传承之路。如今的他,既是诸夏文化研究院常务理事,也是建筑类院校的讲师,更以六壬法脉传人的身份,用务实的易道智慧滋养着无数家庭与企业。

李法其

李法其与易道的缘分,藏在客家的家风与人生的转折里。作为李氏火德公后裔,家中珍藏的《周易》《青囊经》等古籍,在他童年时便埋下了好奇的种子 —— 长辈讲解的 “阴阳调和”,恰与客家民居 “坐北朝南、藏风聚气” 的建造逻辑相互印证,让他早早感知到传统智慧的实用价值。1998 年,刚满 18 岁的他因家道中落踏入社会,在现实的磨砺中更渴望探寻命运与环境的关联。直到 2007 年,经梦境指引结识恩师叶法光先生,这份迷茫才有了方向。此后数年,他潜心跟随恩师研习六壬法事科仪、八字命理与南北风水流派精髓,从《葬书》的空间智慧到六壬的时空推演,逐步构建起 “先懂理、再论术” 的知识体系。


“香港的多元环境让我明白,易道从不是封闭的玄学,而是要与时代对话的生存智慧。” 这是李法其在研学中最深刻的体悟。他没有局限于单一流派,而是主动将西方环境心理学、建筑美学融入传统易道研究 —— 比如用空间心理学解读 “藏风聚气”,发现传统风水对气流的调控,本质是营造符合人体舒适度的居住环境;以建筑美学印证 “宅形方正”,指出规整格局对空间利用率与居住者心理稳定的双重价值。这种跨学科的视野,让他在建筑类院校授课时,总能跳出 “术数技巧” 的局限,从 “人与环境共生” 的角度讲解易道,让年轻学子读懂传统智慧的现代内核。

李法其

“天道贵生、地道贵静、人道贵和”,这十字纲领贯穿了李法其的所有实践。在阳宅风水领域,他将这一理念转化为可落地的布局法则,拒绝玄虚说教:面对现代住宅常见的穿堂煞,他不空谈 “运势外泄”,而是结合气流原理建议设置玄关或屏风,既改变气流走向,又优化空间分区;遇到缺角的房屋,他会根据缺角方位对应的家庭成员,推荐摆放泰山石敢当等摆件填补气场,同时提醒通过装修设计弱化视觉缺陷。对于阴阳失衡的住宅,他更注重 “适度调节”—— 孤阳煞重的高层住宅,建议种绿植中和阳气;采光不足的老旧房屋,则强调增加照明与红色装饰提升阳气,始终秉持 “不偏不倚、合乎自然” 的 “执一” 之道。

李法其

如今,李法其仍时常往返于香港与内地,或是在老宅院落勘测风水布局,或是在书房校勘古籍整理心得。他的案头始终放着两本书:一本是翻旧的《周易》,记满了与现代案例的对照批注;另一本是自己撰写的《易道与空间》,收录着多年的实践总结。“易道的价值,在于让古人的生存智慧帮现代人活得更通透。” 这句话,既是他的传承理念,也是他二十余年践行之路的生动注脚 —— 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,他以客家的务实、都市的理性,让 “三道合一” 的易道智慧,真正成为滋养生活的活水源泉。

© 版权所有:中和堂易经研究院 黑ICP备2020004853号-1


© 版权所有:中和堂易经研究院 黑ICP备2020004853号-1


© 版权所有:中和堂易经研究院 黑ICP备2020004853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