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最新动态 > 院内要闻 >
480
+1
天地位焉万物育焉
在信阳毛尖的氤氲茶香里,传统文化学者宋建新常将 “勿以小善而不为,勿以小恶而为之” 这句古训,揉进豫南的民俗故事与生活实践中。这位深耕中原文化与易学修身理念的学者,生于信阳罗山的茶农家庭,深知 “接地气的道理才传得远”—— 他从不空谈道德说教,而是以信阳的邻里互助、茶田劳作、古村家风为注脚,拆解这句古训背后 “善恶累积” 的深层逻辑,让千年智慧在浉河两岸的烟火气里落地生根。

“这句话不是悬在空中的戒律,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‘生活辩证法’。” 宋建新在信阳社区文化讲堂上,常以刘备遗诏的出处为起点,却很快将话题拉回本地:“罗山老家的茶农都懂,春天采茶时,一片芽叶都不能浪费 —— 这是‘小善’;采茶时不折茶树新枝,这是‘不为小恶’。老辈人没读过书,却用行动把这句话活透了。”
他进一步梳理古训的文化脉络:“刘备临终前对刘禅说这句话,本质是‘修身成德’的嘱托,和我们信阳古村‘积善堂’的家训如出一辙。比如新县丁李湾古村落,明清时家家户户门楣上刻‘日行一善’,村民帮邻里挑水、看娃,都是‘小善不为’;不占他人茶田边界、不哄骗买茶客,都是‘不为小恶’。这些不是刻意做给人看,是像种茶一样,要慢慢养、细细护。”
在宋建新看来,这句古训在信阳有天然的 “生长土壤”:“豫南人重‘情分’,邻里间帮个小忙不算啥,但正是这些‘不算啥’的小善,凑成了信阳‘孝亲敬老、互助睦邻’的民风;反过来,占小便宜、说人闲话这些‘小恶’,在村里是抬不起头的 —— 这就是古训最朴素的落地:善恶虽小,却牵着人的品行,连着家的名声。”

“很多人觉得‘小善’没用,‘小恶’无伤大雅,其实是没懂‘量变到质变’的理。” 宋建新常以信阳毛尖的种植为例:“采一斤毛尖要两万多片芽叶,少一片看不出,可少得多了,斤两就差了;就像善举,帮老人提一次菜篮、给邻居递一把伞,单独看不算啥,可天天做、年年做,就成了‘好人’的名声,邻里关系也暖了。”
他从 “修身实践” 的角度进一步拆解:“‘小善’是‘养心’,‘小恶’是‘耗德’。信阳有句老话‘小事见人心’,比如买菜时多给摊主一毛钱不用找,是‘小善’,心里会踏实;买菜时趁人不注意多拿一根葱,是‘小恶’,心里会发虚。一次两次看不出来,可日子久了,‘小善’养出的是坦荡,‘小恶’积下的是亏欠 —— 这就是‘善不积不足以成名,恶不积不足以灭身’的道理。”
曾有信阳师范学院的学生问他 “现代社会节奏快,哪有时间做小善”,宋建新笑着举了身边的例子:“学校门口的早餐摊,摊主李大姐每天多备几个塑料袋,方便学生装豆浆,这是‘小善’;下雨时把伞借给没带雨具的学生,这也是‘小善’。这些事花不了一分钟,却让很多学生记住了信阳的暖。反过来,有人在校园里随手扔一片纸屑,觉得‘小事’,可人人都这么做,校园环境就毁了 ——‘小恶’的破坏力,从来都是‘聚沙成塔’。”

“古训的价值,在于能指导过日子。” 宋建新多年来一直在信阳推动 “小善践行” 活动,从茶乡到社区,从校园到古村,把抽象的道理变成具体的行动。
在罗山茶区,他发起 “茶田小善” 行动:指导茶农在采茶季 “互助换工”—— 张家帮李家采完自家的茶,李家再帮张家,避免 “忙时顾此失彼”;提醒茶商 “不压茶农价、不掺外地茶”,这是 “不为小恶”;茶农把挑拣出的 “碎芽” 做成平价茶包,卖给镇上的老人,这是 “小善不为”。“去年春茶季,董家河镇有个茶农帮邻居采了三天茶,后来自家茶滞销,邻居帮他联系了上海的客户 —— 你看,小善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付出,是会‘回流’的。” 宋建新说。
在信阳老城的社区里,他组织 “邻里小善日”:每月最后一个周六,居民们聚在社区广场,帮老人剪头发、修家电,给留守儿童辅导作业;他还教大家 “小恶规避”:比如倒垃圾时把厨余和可回收分开,不占用消防通道放杂物,说话时不揭他人短。“有个老小区以前总因‘谁占楼道放杂物’吵架,搞了‘小善日’后,大家互相帮着清理,现在楼道干干净净,邻里关系也和睦了。”
他还常走进信阳的中小学,用 “校园小善” 故事打动孩子:“比如帮同学捡一支笔、提醒老师擦黑板、不浪费食堂的饭菜,这些都是‘小善’;不欺负同学、不抄作业、不说谎,这些都是‘不为小恶’。去年有个五年级学生,每天帮腿脚不便的同学背书包,后来全班都跟着学,形成了‘互助小组’—— 孩子的世界最纯粹,小善会像蒲公英种子一样,一吹就散开了。”

“现在人总说‘忙’‘压力大’,可‘小善’不用专门挤时间,‘不为小恶’只需多一分克制。” 宋建新在解析古训当代意义时,常结合信阳人的现代生活:“比如上班族在公交上给老人让座,是‘小善’;开车时不抢行、不按喇叭,是‘不为小恶’;网购时不随意给‘差评’,多给卖家一句鼓励,也是‘小善’。这些事不费力气,却能让自己和别人的日子都顺一点。”
他特别反对 “小恶无所谓” 的心态:“有人觉得‘网上匿名说句坏话没事’‘多拿一张免费纸巾不算偷’,可这些‘小恶’会慢慢磨掉人的底线。就像信阳人泡茶,第一遍要洗茶,是‘去杂质’;做人也要常‘洗心’,把‘小恶’及时去掉,才不会让品行变‘浊’。”
在信阳毛尖文化节上,宋建新曾对茶商们说:“咱们信阳毛尖的名声,不是靠一两句广告,是靠每一个茶农‘不掺假’的小善,每一个商家‘不抬价’的克制。就像这句古训,守住‘小’,才能成‘大’—— 守住小善,才能成大德;避开小恶,才能走得远。”
如今,宋建新仍常带着《三国志》和信阳古村家训集,穿梭在信阳的茶田、社区与校园。他说:“这句古训就像浉河的水,看似平淡,却滋养着信阳人的日子。我要做的,就是把这‘水’引到更多人身边,让大家知道:善恶虽小,却能照见日子的温度,也能撑起做人的底色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