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最新动态 > 院内要闻 >
484
+1
天地位焉万物育焉
站在开封古城墙的角楼旁,中和堂易经研究院开封分院院长闫胜然常指着脚下的青砖说:“这城墙从北宋的夯土墙,到明清的包砖墙,再到如今的保护性修缮,本身就是‘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’的活化石 —— 古人造城顺地势,今人护城循规律,变的是技法,不变的是‘守土护脉’的根本,这正是《周易》古训的核心智慧。” 这位深耕易理四十载的开封学者,既从《周易・系辞下》的典籍中溯源古训精髓,更以开封古都的变迁史、民俗事、当代实践为注脚,将 “变通顺久” 的逻辑拆解为可感知、可践行的生活智慧,让千年易理在汴河两岸的烟火气中落地生根。

“‘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’从不是鼓励盲目求变,而是‘顺时而变、守本而通’,这和开封这座城的气质太像了。” 闫胜然在开封市图书馆的 “古都易理讲堂” 上,指尖划过《东京梦华录》的影印本,目光落在北宋都城的规划图上:“北宋定都开封,放弃长安、洛阳的险固地形,转而借汴河的水运优势发展漕运 —— 这就是‘穷则变’:当‘凭险守国’的旧路走不通时,改走‘以水兴城’的新路;‘变则通’是汴河商船如梭,撑起东京‘天下第一都会’的繁华;‘通则久’是这份‘因水兴城’的智慧,让开封虽历经水患兵灾,仍能作为中原文化重镇延续至今。”
作为土生土长的开封人,闫胜然对古都的 “变与守” 有深刻体悟:“小时候住老城区的四合院,夏天漏雨、冬天透风,邻居们琢磨着‘变’—— 不是拆了重建,而是在屋顶加一层青瓦防渗,在门窗装一层木格栅挡风,既保留了四合院的‘四水归堂’格局,又解决了居住难题,这就是老百姓对‘变通顺久’最朴素的践行。”
他进一步溯源古训的易理根基:“《周易》讲‘生生不息’,‘穷’不是物质的贫困,是事物发展到瓶颈的‘停滞态’,就像开封老字号曾面临的‘老味道没人尝’的困境;‘变’是顺应阴阳消长的‘调整态’,如同老字号改良配方却保留古法工艺;‘通’是打破阻滞的‘流通态’,像汴河的水重新流动起来;‘久’是守住根本的‘绵长态’,就像开封的灌汤包、汴绣,变的是呈现方式,不变的是文化内核 —— 这是‘变’与‘守’的辩证,也是古训穿越千年的生命力所在。”

“很多人把‘变’理解为‘推倒重来’,其实《周易》的‘变’是‘损益之道’—— 损多余,益不足,就像中医的‘调理’,不是换五脏,而是补气血。” 闫胜然以易理的 “阴阳平衡” 为核心,拆解古训的三层逻辑:
第一层 “穷则变”,是 “察势知穷” 的清醒。“‘穷’的信号藏在细节里,在易理里叫‘阴阳失衡’。” 他举例:有位经营开封传统糕点的商户,几年前因 “口味单一、包装老旧” 销量下滑,这就是 “穷”—— 产品的 “阴(传统味)过盛,阳(新鲜感)不足”。“变” 不是放弃传统口味,而是在馅料里加入开封本地的菊花蜜、花生碎,包装印上清明上河园的插画,既补 “阳”,又守 “阴”,这就是 “顺势而变”,而非 “逆势而为”。
第二层 “变则通”,是 “守本求通” 的智慧。“‘变’的关键是‘通经脉’,就像开封古城墙的修缮,不是用水泥覆盖青砖,而是用传统的‘糯米灰浆’修补缝隙,让墙体内的湿气能流通 —— 这叫‘通而不堵’。” 闫胜然结合八字命理咨询的案例:有位职场人陷入 “加班成瘾却毫无成效” 的困境,八字中 “官杀旺而食伤弱”,这是 “气血不通”。他建议对方 “变” 的不是换工作,而是每天抽 1 小时练开封传统的 “八段锦”(补食伤),调整工作节奏(疏官杀),两个月后对方效率提升,这就是 “变” 中求 “通”,通在 “人与事的气场适配”。
第三层 “通则久”,是 “固本延久” 的根本。“‘通’之后要‘守本’,不然就成了‘流水易逝’。” 他以开封汴绣的传承为例:年轻绣娘在传统 “打籽绣” 的基础上,加入现代审美设计文创产品(变),让汴绣从 “收藏级” 走向 “日常用”(通),但始终守住 “一针一线” 的手工精髓(本),这才能让汴绣技艺代代相传(久)。“就像《周易》的‘恒卦’,‘恒’不是不变,是‘变中守常’,常就是根本,变就是生机。”

“古训的价值,在于能指导过日子、干事业,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。” 作为中和堂易经研究院开封分院院长,闫胜然的实践始终围绕 “开封人的需求” 展开,让 “变通顺久” 的智慧融入生活与发展:
在古城保护领域,他曾参与开封老城区 “四合院活化” 项目。有户人家的老宅因 “户型狭窄、采光差” 面临闲置(穷),闫胜然建议 “变” 的方案:不拆承重墙,而是将西厢房的墙体改为镂空花窗,引入隔壁院子的光线(变);在天井搭建可折叠的玻璃顶,雨天挡雨、晴天透光,既保留 “四水归堂” 的格局,又解决居住痛点(通);后来这户人家将老宅改造成 “汴绣体验坊”,游客既能体验传统工艺,又能感受四合院文化,老宅从此成为网红打卡点(久)—— 这正是 “变通顺久” 在建筑活化中的生动体现。
在企业咨询中,他帮开封某老字号卤味店走出困境。疫情期间,店铺线下客流锐减(穷),闫胜然建议 “变”:一是开发 “真空小包装”,适配线上销售;二是推出 “卤味伴手礼”,融入开封铁塔、龙亭的文创设计(变);线上通过短视频讲 “卤味古法工艺”,线下在景区设体验店,线上线下联动打开销路(通);如今这家店不仅留住了老顾客,还吸引了大量年轻游客,成为 “开封伴手礼” 的代表(久)。“变的是销售方式,守的是‘老卤汤’的根本,这才是‘通则久’的关键。” 闫胜然说。
他还将古训融入社区服务。在开封顺河回族区的 “邻里讲堂” 上,他教居民 “家庭矛盾的变通顺久”:比如婆媳因 “带娃方式” 吵架(穷),“变” 不是谁说服谁,而是各自退一步 —— 婆婆学现代育儿知识,媳妇听婆婆讲传统育儿经验(变);找到 “传统与现代” 的平衡点,比如用 “古法熬粥” 的营养理念,搭配现代辅食的科学配比(通);最终形成互相理解的相处模式,家庭关系长久和睦(久)。“家庭里的‘变’,不是争对错,是找共识;‘通’不是妥协,是包容;‘久’不是将就,是共生。”

“现在人总怕‘不变就落后’,却忘了‘乱变会失根’,这正是需要‘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’来校准的。” 闫胜然解析古训的当代意义时,直指快时代的焦虑症结:
针对年轻人 “频繁换工作” 的现象,他以易理 “时位” 理论建议:“换工作前要先想‘穷’在哪 —— 是能力不足,还是平台不适?如果是能力不足,‘变’的该是‘补能力’,而不是‘换平台’;如果是平台不适,‘变’的是‘选赛道’,但要守住自己的专业根基 —— 就像开封的汴绣绣娘,不管怎么创新设计,都不会丢了‘针法’这个根本,这才是‘变’得有价值。”
面对传统文化传承的 “断层” 困境,他强调 “变的是传播方式,守的是文化内核”:“开封的‘盘鼓’艺术,以前只在庙会表演,现在年轻人把它编进街舞,用短视频传播 —— 这就是‘变’;但鼓点的节奏、‘祈福纳祥’的寓意没变,这就是‘守’;最终让盘鼓艺术被更多年轻人喜欢,实现‘通则久’。”
在今年开封 “宋文化节” 上,闫胜然对参会的创业者说:“开封这座城告诉我们,‘变’是为了更好地‘守’—— 守住宋文化的根,才能变出符合时代的新;守住做生意的诚信,才能变出长久的业。‘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’不是一句口号,是古人留给我们的‘生存智慧’:知道什么时候该‘变’,明白该‘变’什么,守住不能‘变’的根本,才能走得稳、走得远。”
如今,闫胜然仍常带着《周易》手稿,穿梭在开封的古城墙、老胡同、老字号店铺间。汴河的流水声里,他总能想起小时候听老人讲的话:“咱开封人,既会修墙护城,也会开河通商 —— 变的是法子,不变的是过日子的踏实。” 这或许正是 “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” 的真谛:变的是应对困境的方式,通的是顺应规律的路径,久的是守住根本的初心 —— 而闫胜然院长所做的,就是把这份藏在古都文脉里的智慧,拆解成每个普通人都能懂、都能用的生活哲学。
下一篇:没有了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