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最新动态 > 院内要闻 >
348
+1
天地位焉万物育焉
清江畔的吊脚楼里,中和堂易经研究院院长肖才洪常以姓名学为钥,开启 “能以中和理天下者,其德大用” 的解析之门。这位工科出身的恩施学者,深耕易学二十载创立《乾清姓名学》体系,更从土家族 “守中致和” 的民俗智慧中汲取养分,将董仲舒《春秋繁露》中的古训,拆解为姓名实践里的 “平衡之道” 与生活中的 “德行密码”,让千年哲思在酉水苗寨的烟火与恩施大峡谷的灵秀中生根。

“这句古训的根,扎在‘致中和’的中华智慧里。” 肖才洪在恩施州图书馆的公益讲堂上,指尖划过《春秋繁露》影印本,目光却落向窗外的土司城:“董仲舒说‘能以中和理天下者,其德大盛’,而我们恩施土家人的‘中和’,早刻在吊脚楼的梁柱与西兰卡普的纹样里。”
他溯源古训的文化脉络:“‘中和’二字,最早见于《中庸》‘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,发而皆中节谓之和’,是儒家‘执两用中’的核心。在《易经》里,这叫‘阴阳相合’;在恩施,这是老木匠建吊脚楼时‘依山傍水不毁林’的克制,是绣娘配色时‘浓淡相济不刺眼’的分寸。”
作为土家后裔,肖才洪深谙地域文化中的 “中和” 基因:“小时候看爷爷给苗家孩子取名,从不用生僻怪字,说‘名字太偏难养’—— 这就是‘中’;名字里必带‘家’‘仁’等字,说‘有亲有义才和睦’—— 这就是‘和’。老辈人不懂典籍,却用行动践行着‘中和’,这正是古训最鲜活的地域注脚。”

“‘中和’不是折中妥协,是‘阴阳平衡、情理相济’的智慧,姓名学里藏着最直观的注解。” 肖才洪以自创的《乾清姓名学》“音形义 - 卦象 - 命理” 三维模型拆解:“这就像我工科时学的织机,‘中’是经线(天理规律),‘和’是纬线(人情需求),经纬交织才能成锦缎。”
他以 “中” 为基,阐释 “守正” 之德:“‘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’,对应姓名学的‘命理平衡’。比如恩施茶农的孩子命理缺火,若单补‘炎’‘烨’等强火字,就成了‘过’;我会配‘禾’旁的‘程’字,火生土、土生禾,既补火又藏生养之气 —— 这就是‘执其两端,用其中于民’的取名实践,守正才是‘德’的根基。”
谈及 “和” 的妙用,他举了声韵与卦象的例子:“‘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’,在姓名里是‘音形义共振’。比如给科技企业取名,喉音(h、k)属坎卦主智,若搭配‘创’(阳声)与‘和’(阴声),既合行业属性,又达阴阳调和,这就是‘和而不同’的德用。”
肖才洪进一步点透 “德大用” 的内涵:“姓名是‘中和’的微观载体,德行是‘中和’的宏观彰显。就像《乾清姓名学》从不追求‘改运’,而是通过名字调和气场 —— 人守‘中和’则德厚,德厚则能容人容事,这便是‘理天下’的起点,小到家庭和睦,大到事业有成,皆由此生发。”
“古训不是书斋里的文字,要在取名、处世中活出‘中和’味。” 肖才洪在恩施开设的《科学取名》工作室,二十年来留下诸多 “中和” 实践案例。
去年,一位来凤县的土家族夫妇求子取名,孩子命理喜水却忌泛滥。肖才洪给出 “沐谦” 二字:“‘沐’带氵补水利生,‘谦’含‘兼’表包容,音为唇音属兑卦主和,既合命理又藏‘谦和处世’的家训。后来夫妇说,孩子性格温润,邻里都爱亲近 —— 这就是‘中和’养出的德馨。”
在企业命名中,他更显 “理天下” 的格局。恩施某茶旅企业想借 “网红名” 造势,肖才洪劝其用 “清和茶驿”:“‘清’应清江之灵,‘和’合茶性之柔,音形义皆合‘中和’。既不跟风逐流(守中),又能融合茶、旅、文化(致和)。如今这家企业成了非遗体验点,这便是‘德大用’的实证。”
作为中和堂院长,他还将 “中和” 融入民俗传承:在利川鱼木寨的家风讲堂,他教村民从姓名看家风 ——“名字带‘孝’‘睦’的家庭,多能邻里互助;名字偏‘锐’‘躁’的,易起争执”;在恩施职院,他开设 “姓名与职业规划” 课,强调 “岗位与姓名气场契合,才能‘人岗相和’,发挥最大价值”。

“现在人求‘速成’‘极致’,恰恰忘了‘中和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。” 肖才洪解析古训的当代意义时,直指现代人的焦虑症结。
针对职场人 “内卷” 之困,他以姓名为例:“有人为求‘成功’,改名带‘霸’‘胜’等字,看似强势实则耗德。不如学‘中和’之道 —— 能力不足时补短板(守中),与人合作时懂包容(致和),就像姓名中五行调和才能气场顺,人懂‘中和’才能行稳致远。”
面对网络时代的 “极端化” 倾向,他更强调 “和而不同”:“取名不搞‘非此即彼’,处世也该忌‘非黑即白’。就像恩施的‘合渣’菜,黄豆与青菜和而不同才美味;社会要多元共生,就得懂‘执两用中’,这便是‘以中和理天下’的当代注解,小到个人修身,大到社会治理,皆适用。”
在恩施州文化节上,肖才洪给年轻创业者题字 “守中致和”:“咱们土家族的西兰卡普,越配色和谐越珍贵;做人做事,越懂‘中和’越有后劲。‘中和’不是平庸,是不偏不倚的智慧;‘德大用’不是权位,是能安己安人的力量。”
如今,肖才洪仍常带着《乾清姓名学》手稿,穿梭在恩施的苗寨与书院。清江的流水声里,他总能想起祖父的话:“名字要叫得顺口、听得暖心,做人要行得端正、处得和睦。” 这或许正是 “中和” 之道的真谛 —— 它藏在姓名的笔画里,躲在民俗的肌理中,更写在每一个 “守中致和” 的日子里,让德用之光,照亮山水间的烟火人间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