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专题报道 > 特别推荐 >
近日,中和堂易经研究院负责人韩名禹专程前往拜访业界知名的易学名家 —— 刘恒老师。作为深耕传统文化领域多年的研究学者,同时也是经验丰富的高级讲师,刘恒老师在易学领域钻研数十载,凭借推动易学文化正能量发展的扎实实践与丰硕成果,赢得了业界广泛认可。此次拜访聚焦易学研究、文化传承与普及等核心话题
一、初见:从学术根基谈起步 ——“始于热爱,守于坚持”
初见刘恒老师时,他正端坐于摆满易学典籍的书桌前整理资料,身旁书架上,《周易本义》《道德经》等古今经典文献排列得规整有序,满室书香尽显学者风范。谈及与易学的结缘渊源,刘恒老师缓缓回忆道:“早年家里就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,学生时代偶然接触到《易经》,便对这门学问产生了兴趣。起初只是试着做些简单的占测和风水勘验,过程中慢慢发现,《易经》里藏着对自然规律、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,这让我越发想要深入探索。”
从交流中得知,大学毕业后,刘恒老师并未停下对易学研究的脚步。他花费数年时间,广泛阅览各类玄学典籍,逐字逐句研读古代文献,还专门针对阴阳五行思想的逻辑脉络进行系统梳理。“刚开始研究时,遇到晦涩难懂的内容是常事,” 他坦言,“那时候就抱着‘啃硬骨头’的心态,结合实际案例反复验证、琢磨,一点点理清思路,慢慢搭建起属于自己的易学知识体系。” 正是这份严谨治学的态度与坚持不懈的精神,让他不仅深刻领悟了易学的核心精髓,还对周易预测学、周易风水学的理论进行了补充与完善,也因此获得了学界 “实力派名师” 的高度评价。
二、深谈:论传承与创新 ——“建体系、育人才,让易学‘活’起来”
谈及易学文化的传承之道,刘恒老师表示,自己大半生的精力主要集中在两件事上:一是易学理论的深度研究,二是易学知识的教学传播。“从事教学工作二十年,我最直观的感受是,易学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、束之高阁,必须让它具备实用价值,能解决实际问题;更重要的是,要培养出能接棒的人才,让这门学问一代代传下去。”
他进一步透露,在教学与研究过程中,自己始终坚持 “理论 + 实践” 双轨并行:一方面,深入解析五行八卦的内在逻辑,帮助学生打牢理论基础,避免因概念模糊导致理解偏差;另一方面,结合数十年的实践经验,创立了专属的 “易学体系”。“这个体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实战,” 刘恒老师解释道,“比如做风水勘验时,会结合现代建筑的结构特点、居住环境需求调整方法;做预测分析时,会联系当下的生活场景、社会现状解读,这样不管是学生学习,还是从业者应用,都能更‘接地气’,真正让易学走进现实生活。” 也正是凭借这套兼具理论性与实用性的体系,他成为了易学界颇具影响力的实战派代表人物。
聊到学生培养的成果时,刘恒老师的语气中多了几分欣慰:“现在我的学生遍布海内外,不少人已经在行业里站稳脚跟,能独当一面了。我一直跟他们强调,做易学要‘传真知、教真东西’,不能搞花架子、玩虚的,得让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。” 这种 “梯队式” 的人才培养模式,为易学文化的持续传承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,也让易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。
三、共识:谈普及与未来 ——“用年轻人能懂的话,讲好古老智慧”
“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其实很感兴趣,但一提到《易经》,就觉得‘太高深、太遥远’,不敢轻易接触,” 刘恒老师坦言,自己一直格外关注易学在年轻群体中的普及工作,“其实不是《易经》难懂,而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找对和年轻人沟通的方式。”
他分享了自己讲座的经历:“给学生们讲课的时候,我不会一上来就讲复杂的卦象、专业的术语,而是从他们熟悉的生活例子入手。比如用五行思想分析不同季节的养生方法,用八卦逻辑解读人际交往中的相处之道,这样一来,学生们就会觉得‘原来《易经》离我们这么近’,理解起来也更容易。” 在他看来,让易学融入现代生活,绝非简单的 “复古”,而是要深入挖掘其中的智慧内核,用年轻人能听懂、能接受的语言和方式传递出去。“只有让古老的学问与当代生活接轨,才能赋予它新的生命力,让更多人感受到易学的价值。”
四、拜访后记
此次拜访虽时长有限,但从刘恒老师的分享中,能清晰感受到他对易学文化的敬畏之心与深厚热爱,以及推动易学正向发展的强烈责任感。刘恒老师其对五行与八卦的深度解读,不仅为当下的易学研究指明了清晰方向,也为未来易学理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正如业界对他的评价 ——“推动易学文化正能量发展最具影响力人物”,刘恒老师用数十年的实践证明,易学文化的传承与传播,既需要深耕者脚踏实地的坚守,也需要创新者与时俱进的探索。而这份坚守与探索,不仅让易学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,更让人们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发展的广阔前景。
上一篇:国学大家沈彦均老师讲解周易和生活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