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最新动态 > 院内要闻 >
作为中和堂易经研究院的副院长,常有朋友问我,与易经相伴这些年,最深刻的感悟是什么。其实每次被问起,我最先想起的不是那些晦涩的卦辞爻辞,而是小时候在祖父的书案前,看他用毛笔在宣纸上写 “道法自然” 时的场景 —— 那时不懂什么是易,却记住了祖父说的 “易经不是算出来的,是看出来的,是活出来的”。如今想来,这份对 “自然” 与 “生活” 的敬畏,恰是我读懂易经、传承易经的起点。
在我看来,易经最核心的智慧,从来不是 “预测吉凶” 的术,而是 “理解变化” 的道。就像道家讲 “万物负阴而抱阳”,易经里的 “阴阳” 也从不是非黑即白的对立,而是相生相伴的平衡。我常跟身边人说,不必把 “阴阳” 想得太玄,它就藏在我们每天的生活里:白天是阳,夜晚是阴,所以要 “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”;动是阳,静是阴,所以忙时要专注,闲时要沉淀。这份平衡,不是刻意追求的 “完美”,而是顺应规律的 “自在”—— 就像道家说的 “无为而治”,不是什么都不做,而是不做违背规律的事,这也是我一直秉持的生活态度,更是我传易时最想传递的初心。
很多人觉得易经难,是因为被 “卦象”“爻位” 这些符号困住了。但在我眼里,这些符号从来不是 “密码”,而是古人观察世界的 “镜子”。《易经》讲 “三易”:变易、不易、简易。“变易” 是说万事万物都在流动,没有永恒不变的状态;“不易” 是说变化背后总有不变的规律,比如四季轮回、草木枯荣;而 “简易”,则是说再复杂的规律,都能回归到最朴素的生活里。我自己读易,从不会死抠字句,反而喜欢到院子里看看花草 —— 看到枯枝上冒出新芽,就想起 “复卦” 的 “一阳生”,知道再难的困境也有转机;看到风雨里的竹子弯而不折,就懂得 “巽卦” 的 “柔顺而刚”,明白处世要懂变通,却不能丢了本心。这份 “观物悟易” 的方式,或许带着点道家 “师法自然” 的影子,却让我觉得易经离我们一点都不远,它就是我们身边的草木、风雨、日夜交替。
至于传承易经,我从没想过要做 “高高在上的宣讲”。我总觉得,好的传承应该像春风化雨,悄悄滋润人心,而不是带着 “教导” 的姿态。所以我更喜欢在茶室里和大家聊天,煮上一壶茶,从 “泡茶要等水开” 聊到 “做事要懂时机”,从 “茶过三巡味渐淡” 聊到 “人生要知进退”;也喜欢带着人到户外走走,看天上的云聚云散,说这是 “乾卦” 的 “天行健”,要像天道一样自强不息;看地上的水顺势而流,说这是 “坤卦” 的 “厚德载物”,要像大地一样包容承载。我不喜欢用 “专业术语”,也从不说 “改运”“趋吉” 的话,只希望大家能从这些日常的感知里,摸到易经的 “温度”—— 它不是一本冰冷的古籍,而是能帮我们看懂生活、放平心态的 “老朋友”。
有人问我,做易经传承这么多年,最在意的是什么?我想,是 “守住本心”。道家讲 “见素抱朴”,易经也说 “君子以顺德,积小以高大”。在我看来,易经的智慧,最终要落回到 “做人” 上:懂得 “自强不息”,就不会在顺境里懈怠、逆境里退缩;懂得 “厚德载物”,就不会在纷争里计较、得失里纠结。我自己待人接物,也总以这份 “温厚” 为准则 —— 不急躁、不功利,像对待院子里的草木一样,给它们时间,也给自己耐心。
其实,我更愿意把自己当成易经的 “分享者”,而不是 “研究者”。因为易经里的智慧,从来不是某个人的 “专利”,它属于每一个愿意停下来观察生活、感受自然的人。就像我案头的那株修竹,年年枯荣,却总能在春天抽出新叶 —— 这就是易经教给我的:接纳变化,守住规律,活得通透、自在。而我能做的,就是用这份通透,把易经的温暖,一点点传递给更多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