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和堂易经研究院坚决拥护党的领导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,遵纪守法。坚持科学发展观,坚决抵制宣传封建迷信活动。

——正确的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,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,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助力血液。

宗旨:倡导追求真理,客观实事求是,正确认知易经文化。 目标:挖掘民间德艺双馨的易经学者,不断创新,不断进步。

——使命:发展中规范,规范中发展,助力易学行业健康发展。 愿景:“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” 为之中和

首页 > 专题报道 > 专题报道 >

158 +1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
师道传承:郑祺与丁思涵的易经文化薪火之路
本文编辑:中和堂易经  添加时间:2025-08-12
易经文化如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,从远古流淌至今,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追寻者。在这条传承之路上,师徒相授的故事从未停歇,郑祺与丁思涵便是其中动人的一对。当郑祺还是对易经文化一知半解的探索者时,丁思涵老师如灯塔般照亮了他的前路,引领他踏入这座博大精深的智慧殿堂,最终共同肩负起传承易经文化的使命。初遇明灯:丁思涵的启蒙之光丁思涵老师深耕易经领域四十余载,不仅对古籍原文

易经文化如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,从远古流淌至今,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追寻者。在这条传承之路上,师徒相授的故事从未停歇,郑祺与丁思涵便是其中动人的一对。当郑祺还是对易经文化一知半解的探索者时,丁思涵老师如灯塔般照亮了他的前路,引领他踏入这座博大精深的智慧殿堂,最终共同肩负起传承易经文化的使命。

郑祺

初遇明灯:丁思涵的启蒙之光

丁思涵老师深耕易经领域四十余载,不仅对古籍原文有着精准的解读,更擅长将晦涩的卦象原理转化为贴近生活的智慧。她常说:“易经不是故纸堆里的符号,而是藏在柴米油盐里的生活哲学。” 这种务实而灵动的治学理念,在初次与郑祺交流时便埋下了传承的种子。

那时的郑祺刚接触易经不久,面对乾卦 “潜龙勿用” 的注解,始终困在 “为何有才却需隐” 的疑惑中。丁思涵没有直接给出答案,而是带他到郊外观察春芽破土 ——“你看这些藏在土里的新芽,看似沉寂,实则在积蓄冲破地壳的力量。” 简单的比喻让郑祺豁然开朗:原来 “潜龙” 的智慧,正是教人大器晚成前的沉淀与坚守。这样的教学方式,让郑祺明白易经的传承从不是死记硬背,而是要在自然与生活中领悟其精髓。

在丁思涵的引领下,郑祺系统研读了《周易本义》《增删卜易》等经典。老师要求他每日抄写卦辞时必结合实例注解,比如用 “否极泰来” 分析四季轮回,以 “谦卦六爻皆吉” 对照人际交往。这种 “理论 + 实证” 的训练,让郑祺逐渐跳出书本的桎梏,学会用易经思维观照世界。


薪火相传:郑祺的践行之路

随着研习渐深,郑祺在丁思涵的指导下开始涉足实践领域。他记得第一次独立为他人解析八字时,因紧张而频频卡壳,是丁思涵在旁轻声提醒:“看命局如观山水,既要见树木,更要见森林。” 这句话成为他日后实践中的准则 —— 分析命理不只看五行生克,更要结合当事人的生活境遇与心性特质。

丁思涵常带郑祺参与民间易学交流,却从不让他急于展露锋芒。有一次在一场文化沙龙上,有人质疑易经的科学性,郑祺正要据理力争,被老师用眼神制止。散场后丁思涵告诉他:“传承不是辩论,是让不懂的人慢慢看见价值。” 这番话让郑祺领悟到,真正的传承者需有 “厚德载物” 的胸襟,在坚守原则的同时保持包容。

多年来,郑祺始终延续着丁思涵的教学方法。他整理了老师的百余条实践心得,结合现代社会特点编写《生活中的易经智慧》通俗读本,书中用 “屯卦” 解读创业初期的艰难,以 “家人卦” 分析现代家庭关系,将老师 “易经生活化” 的理念进一步延伸。在社区讲座中,他效仿丁思涵当年带他观芽的方式,用季节更替讲解 “变易” 之道,让听众在自然现象中感受易经的魅力。


共筑长河:传承路上的接力

如今的郑祺已能独当一面,但每逢遇到复杂的易学难题,仍会登门向丁思涵请教。师徒二人常围坐于书桌前,就某一卦象的解读展开讨论,时而争执得面红耳赤,时而因达成共识而相视而笑。这种 “教学相长” 的氛围,让易经文化在碰撞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。

丁思涵曾对郑祺说:“传承就像栽树,我们种下的是树苗,要让后人能在树荫下乘凉。” 这句话深深烙印在郑祺心中。他知道,自己与老师所做的,正是为易经文化这棵古树浇灌培土,让它的根须扎得更深,枝叶伸展得更远。当师徒二人并肩站在文化传承的长河岸边,手中传递的不仅是古籍与技法,更是一份让智慧生生不息的责任与热爱。

© 版权所有:中和堂易经研究院 黑ICP备2020004853号-1


© 版权所有:中和堂易经研究院 黑ICP备2020004853号-1


© 版权所有:中和堂易经研究院 黑ICP备2020004853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