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最新动态 > 院内要闻 >
499
+1
天地位焉万物育焉
西安古城墙下的一间雅致书斋里,秦万峰正对着案头的《增删卜易》批注,手边的三枚乾隆通宝铜钱被摩挲得温润发亮 —— 这是他钻研六爻预测四十余年的 “老伙计”。这位土生土长的陕西学者,身上既有关中大地的厚重务实,又藏着易理民俗的灵动智慧。如今,他身兼中和堂易经研究院研究员、陕西省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,始终以 “六爻为骨、民俗为魂”,在传统术数与现代生活间搭建起接地气的桥梁,让古老智慧在柴米油盐中焕发新生。

秦万峰与六爻的缘分,始于西安城郊的老院子。祖父是当地小有名气的 “懂理人”,农闲时会用三枚铜钱帮邻里测算 “播种时机”“家禽走失” 这类小事,却从不说 “算吉凶”,只讲 “看趋势”。年幼的秦万峰总蹲在一旁,看祖父把卦象记在泛黄的纸上,再对照节气、农活规律分析:“这卦‘父母爻’旺,说明种子成色好,但‘子孙爻’弱,得等两场雨再下种。”
这种 “易理不离生活” 的启蒙,让秦万峰从小就懂了 “六爻不是玄学,是古人总结的生活规律”。16 岁那年,家里种的麦子遭遇病虫害,祖父让他试着起卦,他依葫芦画瓢排出 “风火家人” 卦,祖父点拨:“‘木生火’,得用草木灰拌农药,既合卦理,又能驱虫。” 后来此法果然见效,也让他彻底迷上了这门 “能解决真问题” 的学问。此后多年,他通读《卜筮正宗》《易林补遗》,每遇到不懂的地方,就骑车去拜访城郊的民间老易师,把田间地头的案例与古籍理论对照琢磨,慢慢摸清了六爻 “重实证、轻空谈” 的门道。

“六爻的价值,在于帮人看清当下、选对方向,不是给人生定死局。” 这是秦万峰四十年来的核心主张。在他的实践里,六爻从不是 “高高在上的术数”,而是融入生活的 “决策参考工具”。
关中农户老张曾因 “要不要改种猕猴桃” 犯难,秦万峰帮他起卦后,分析 “财爻持世且得生扶,说明有收益,但‘兄弟爻’发动,得防合作纠纷”,建议他 “先试种两亩,不合伙单干”。两年后老张的猕猴桃丰收,特意来谢他:“听您的没贪多,也没跟人合伙,没出岔子!” 而面对城市里的职场人,秦万峰的解读更显细腻:有位年轻人纠结 “是否跳槽”,卦中 “官鬼爻” 旺但 “父母爻” 弱,他便解释 “新工作挑战大,但平台不够稳”,建议 “先在原单位考个证书,等‘父母爻’旺了再动”,后来年轻人凭借证书晋升,避开了新公司裁员的风波。
除了个人咨询,秦万峰还擅长把六爻与陕西民俗结合。比如春节前帮商户测 “年货备货量”,会结合 “腊月二十三祭灶” 的民俗节点,看卦中 “财爻” 与 “应爻”(客户)的互动;中秋前后帮果农测 “销售行情”,则会参考 “八月十五赏月品果” 的传统习惯,分析市场需求趋势。这种 “易理 + 民俗” 的双重视角,让他的建议总能贴合地域特色,更接地气。

在很多人眼里,六爻是 “老古董”,但秦万峰偏要给它 “穿新衣”。他不满足于传统的 “卦辞解读”,而是结合现代社会场景,提炼出 “六爻实用分析框架”—— 比如测 “创业”,会把 “父母爻” 对应 “营业执照、场地”,“子孙爻” 对应 “产品、客户”,“财爻” 对应 “收益”,用通俗的 “商业语言” 拆解卦象;测 “子女教育”,则将 “官鬼爻” 对应 “学习压力”,“父母爻” 对应 “辅导资源”,帮家长看清 “该补营养还是减负担”。
他还牵头做了一件 “打破行业壁垒” 的事:联合陕西省民俗文化研究会,编撰《关中民俗与六爻实践录》。书中没有晦涩的术语,而是收录了百余例 “老陕生活案例”,比如 “怎么用六爻看关中皮影戏班的演出行情”“测渭河沿岸农田的灌溉时机”,每篇案例后都附 “民俗背景 + 卦理分析 + 现代建议”,连不懂六爻的人也能看懂其中的生活智慧。这本书后来成了当地民俗爱好者与基层农技人员的 “手边书”,有人评价:“秦老师把六爻从书斋里拉出来,种进了关中的土里。”
“最怕年轻人觉得六爻是‘算命的把戏’,其实它比‘星座’更讲逻辑。” 为了打破大众误解,秦万峰的传播之路始终围着 “通俗化、去神秘化” 转。
在社区讲座上,他从不讲 “起卦步骤”,而是先问大家 “最近有没有纠结的小事”,再现场用三枚铜钱起卦,边算边解释:“你看这枚铜钱代表‘你自己’,另外两枚代表‘问题的两个方向’,卦象就是把这些方向摆出来,帮你理清楚。” 有次给大学生讲 “职业规划”,他用六爻分析 “考研还是工作”,最后总结:“卦象说‘考研的时机稍弱’,不是说不能考,是提醒你得比别人多准备三个月,这和‘努力能改变结果’不矛盾。”
线上传播也不落下:他在短视频平台开了 “秦叔聊六爻” 账号,每期用两分钟讲 “一个生活小事 + 一个简易卦例”,比如 “孩子挑食怎么看”“租房要不要选顶楼”,画面里没有复杂的卦盘,只有他拿着铜钱和纸笔,像街坊聊天一样拆解。有条 “测要不要给老人买保健品” 的视频,播放量超 300 万,评论区里 “原来六爻是这么用的”“秦叔说得实在” 的留言刷了屏。

如今已年过六旬的秦万峰,仍保持着 “每天测一卦、每周走一户” 的习惯 ——“测一卦” 是给自己的实践做记录,“走一户” 是去城郊农户家看看,听他们聊最近的生活,收集新的案例。有人劝他 “开个高价咨询班”,他却摇头:“祖父说过,懂点理就想赚大钱,会坏了六爻的‘气’。”
他的书斋里挂着一幅字,是自己写的 “守理传易”。解释这四个字时,他说:“‘理’是六爻的规律、民俗的根;‘易’是变化,得跟着生活变。” 比如现在有人来测 “直播带货行情”,他会先学 “直播术语”,再结合六爻分析 “流量高峰(子孙爻)”“供应链问题(父母爻)”,从不拿 “老规矩” 套 “新事物”。
去年重阳节,秦万峰带着弟子去关中农村,给老人们免费测 “冬季取暖是否安全”,还教他们 “怎么用简单的‘看风向’(民俗)结合‘六爻小技巧’,选最适合放煤炉的位置”。夕阳下,老人们围着他问东问西,他手里的铜钱叮当作响,像在给这片土地的生活,奏响一首传统与现代共鸣的歌。
在秦万峰看来,自己这辈子就做了一件事:“把六爻的‘理’讲明白,把民俗的‘暖’传下去,让大家觉得传统文化不是老古董,是能帮上忙的老伙计。” 而这份 “接地气” 的坚守,也让他成了关中大地上,传统文化传承中最鲜活的 “人间烟火气”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