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专题报道 > 学者访谈 >
“禹您同行”栏目此次对话的王晓峰老师,是从浙江金华兰溪诸葛镇走出的易学实践者——上世纪70年代初生于毗邻诸葛八卦村的书香之家,自幼听着“读书明理,谦正做人”的庭训长大,身上既有三国诸葛氏传衍的易学文脉,更藏着“还易于民,道济天下”的初心。三十余载研易路,他从医易同源的根基起步,到成为企业信赖的实战名家,始终没偏离“让易学滋养大众”的方向。
王晓峰老师的易学启蒙,藏在诸葛镇的文脉与家庭的熏陶里。老家毗邻诸葛八卦村,村里的布局、长辈聊起的诸葛氏易学故事,早早让他感知到 “易理藏于生活”;家中 “亲近贤长,求真务实” 的庭训,更让他养成了 “不空谈、重实际” 的做事风格。而他的学问根基,是从中医扎下的 —— 早年随叔父学中医中药,啃《黄帝内经》时,先懂了 “阴阳五行”“天人相应” 的道理,后来又慢慢接触儒释道易医五家学问:从儒学 “中庸” 里学处世分寸,从佛学 “缘起性空” 里悟变化规律,从道家 “道法自然” 里明天地秩序,最后在易学里把这些融会贯通。他总说:“学易不能只盯着术数,得先懂天地人的整体规律,才算摸到门。”
在研易的路上,几位名师的指引让他的学术境界不断跃升。他曾亲炙南怀瑾先生,学会了 “经史合参、道器相融”,不再把易学当成单纯的推演工具,而是看成能指导生命的哲学;师从黄鉴先生后,系统学了《易魂》学派的 “八卦象数” 实战技法,练出了 “见微知著” 的本事 —— 看一个物象,就能对应到卦理,读懂背后的规律;还受教于谭德贵先生,深化了易学与宗教学的交叉研究,更明确了 “以道驭术” 的方向。这些积累让他的 “天人合一” 不再是书本上的话:帮企业看风水时,不仅能算准办公楼的方位五行,还能结合创始人的命理、行业的属性,找到三者共振的最优解,业界都称这是 “活的天人相应论”。
三十多年来,王晓峰老师一直抱着 “求真务实” 的劲,把易学从典籍里拉到了生活和企业里。上世纪 80 年代末就立志研易,后来专职做易学指导,受聘为多家企业的常年顾问:帮陷入资金链危机的制造企业调财位、看时机,建议聚焦细分市场,半年就实现营收翻倍;给个人解困惑时,从职业选择到婚恋调适,都用 “易理明象,象以载道” 的方式,帮人在岔路口找方向。这份实战功底让他赢得了不少认可,拿过 “国易奖”“金罗盘奖”,还被聘为诸夏周易文化研究院的常务副理事长,事迹也收进了《走向世界的中国学者》,但他总说:“这些不是目的,能帮人解决问题才重要。”
而他最看重的,始终是 “还易于民,道济天下” 的初心。他常说 “易学不是庙堂里的秘学,该是老百姓能用的智慧”,所以至今还在各地做公益讲座:把六十四卦说成 “六十四种人生境遇的指南”,教大家分辨 “什么时候该沉下心积累,什么时候该抓住机会”;把晦涩的卦辞转化成 “职场选什么方位办公”“家里怎么调五行更舒服” 的实在建议,让没接触过易学的人也能听懂、能用。就像小时候听庭训 “读书明理” 一样,他现在做的,就是让易学成为 “明理” 的工具,帮更多人把日子过顺。
访谈尾声,韩名禹从 “禹您同行” 栏目的视角总结道:“您从诸葛镇的书香少年,到用三十多年践‘还易于民’,每一步都贴着‘求真务实’和‘道济天下’走。” 王晓峰老师回应:“就是记着当初立志研易的心思,想让易学不只是老古董,能帮到更多人,这就够了。” 从栏目观察来看,这种 “承文脉、重实战、怀初心” 的坚守,恰是他能在易学领域走稳走远的关键 —— 他让易学真正成了 “照见当下、指引未来” 的活智慧,也让 “还易于民” 的初心,在一次次实践里落地生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