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学术研究 >
晨光刚爬上窗沿,姚元江已坐在案前。摊开的古籍上,八卦符号如星点排布,他握着铅笔在旁标注,将乾三连、坤六断的象数特征与《周易》经文对应,笔尖划过纸页的轻响,在安静的书房里格外清晰。
办公室的书架上,最显眼的是几排线装本,封面上 “八卦象数考” 的字迹已有些褪色。中层码着近年整理的手稿,按 “象”“数” 分类装订,页边贴着彩色便签,标注着不同版本的异文。每日午后,他总会抽出两小时,对着电脑将手稿上的象数图谱数字化,屏幕上的乾、坤、震、巽等卦象,在网格线里呈现出规整的排列逻辑。
在传承的脉络里,他始终保持着审慎的节奏。牵头编纂的《八卦象数通解》,没有添设任何玄虚解读,只以图表对比各卦象的数理关系;开设的研习课上,开篇必讲八卦象数与易经体系的源流,再逐层解析卦变中的象数规律。面对 “象数如何应用” 的疑问,他常说:“先读懂符号背后的数理逻辑,应用是水到渠成的事。”
傍晚的研习室里,常能看见他对着白板讲解。指尖划过画满卦象的板面,拆解着 “数往者顺,知来者逆” 的象数内涵,偶尔拿起直尺比量卦画的间距:“古人用象数模拟天地规律,本质是对自然的抽象概括,把这些讲清楚,就是最好的传承。”
暮色渐浓时,他会翻开新绘的教学挂图,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卦象的象、数对应关系。“让年轻人看懂符号的语言,比讲些玄奥故事更重要。” 他边整理挂图边轻声自语。案头的罗盘静静躺着,指针在灯光下映出淡淡的光,如同他多年来的姿态 —— 在八卦象数的符号世界里,稳稳地接续着文脉的薪火。
下一篇:遁甲经纬:张凤琴的易经现代化实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