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学术研究 >
清晨六点的哈尔滨,晨光透过棂窗斜斜地洒在张蔷的工作台上。案头的《周易折中》摊开在《说卦传》章节,泛黄的纸页边缘密密麻麻写满批注,朱砂笔标注的 "乾健坤顺" 与钢笔勾勒的思维导图交织,形成跨越三百年的对话。作为中和堂易经研究院的院长,她每天的第一个小时总是留给这种传统与现代的思维碰撞。
书架上,《金刚经》与《周易本义》比邻而居,佛前供着的莲花灯与案头的铜质太极摆件相映成趣。这种看似违和的组合,恰恰是她学术生涯的缩影 —— 自幼浸润佛学世家,十岁随祖母在松花江冰面绘制太极,二十岁遍访普陀山、龙虎山等圣地,将佛理的慈悲、道家的自然与易理的深邃熔铸为独特的研究视角。在她看来,《金刚经》的 "应无所住而生其心" 与《周易》的 "穷则变,变则通",本质都是对生命动态平衡的探索。
暮色四合时,她常独自来到研究院的 "文化对话" 展厅。墙上的展板将各圣地的建筑风水转化为 "易理图谱":普陀山观音像的朝向对应 "离卦" 光明,青城山宫观布局暗合 "后天八卦" 方位。玻璃展柜里,武当山记录的 "太极十三式" 手绘图谱与现代运动力学分析图并列,每式对应的卦象在灯光下清晰可辨。"这些不是玄学,而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具象化表达。" 她指着展板上的云雾金顶照片,"去年带学生去峨眉山,让他们用 ' 仰观俯察 ' 的方法记录:云海流动是 ' 坎卦 ' 的险,佛光显现是 ' 离卦 ' 的明。有学生感叹,原来易经不是书本,是天地万物的共同语言。"
作为易学文化推广大使,她在网络平台开设的 "楚扬文化" 栏目,每周都会更新 "易经与现代生活" 系列课程。从八字命理的心理学解读到风水布局的空间力学分析,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打破学术壁垒。在最近的一期直播中,她将 "同声相应" 的易理与量子纠缠理论对比,通过实验数据证明二者在信息关联度上的数学相似性,这种跨学科的诠释方式,让直播间的在线人数突破十万。
深夜,她仿佛看到了易经文化在数字时代的新形态 —— 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,而是流动在数据中的活的智慧。正如她所写:"当哈尔滨的冰雪遇上普陀山的海浪,当龙门派的丹道遇上佛教的禅观,易经文化便有了超越地域与宗教的生命力。这种生命力,源自对符号本质的持续解码,更源自对人类共同精神家园的永恒追寻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