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和堂易经研究院坚决拥护党的领导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,遵纪守法。坚持科学发展观,坚决抵制宣传封建迷信活动。

——正确的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,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,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助力血液。

宗旨:倡导追求真理,客观实事求是,正确认知易经文化。 目标:挖掘民间德艺双馨的易经学者,不断创新,不断进步。

——使命:发展中规范,规范中发展,助力易学行业健康发展。 愿景:“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” 为之中和

首页 > 专题报道 > 专题报道 >

364 +1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
九戒院长与国学文化的践行之路
本文编辑:中和堂易经  添加时间:2025-07-03
九戒院长的成长历程,与传统文化的脉络有着天然的联结。生于易学世家,自幼受父亲——盲派八字学第五代传人的熏陶,16岁便开始系统研习家藏古籍。这种浸润式的启蒙,使他对《渊海子平》《三命通会》等经典产生了具象认知。青年时期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,在刘永发教授(黑龙江省易经学会理事)的指导下,他将文学素养与易学研究结合,形成了「文献考据与实践印证并重」的治学风格。

九戒院长的成长历程,与传统文化的脉络有着天然的联结。生于易学世家,自幼受父亲 —— 盲派八字学第五代传人的熏陶,16 岁便开始系统研习家藏古籍。这种浸润式的启蒙,使他对《渊海子平》《三命通会》等经典产生了具象认知。青年时期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,在刘永发教授(黑龙江省易经学会理事)的指导下,他将文学素养与易学研究结合,形成了「文献考据与实践印证并重」的治学风格。

九戒院长

在学术探索中,九戒院长始终保持着审慎态度。他早年对《阳宅大全》《地理直指原真》等典籍的研读,并非简单承袭,而是通过实地踏勘传统民居、对照地方志记载进行考证。这种「知行合一」的研究方式,使他在风水理论的历史演变中,梳理出「形法」与「理气」两大体系在不同地域的融合轨迹。2010 年后,他参与《故宫珍本丛刊》整理工作,校注的《梅花易数》以清秣陵德聚堂刻本为底本,通过比对七种传世版本,修正了后世讹误,其严谨的校勘方法得到学界认可。


作为九戒堂国学文化研究院的创立者,九戒院长更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。他主导的学术研究项目,常以「传统智慧与当代社会」为切入点,例如在企业风水布局研究中,将《周易》的空间哲学与现代建筑美学结合,提出「功能分区与五行生克相协调」的设计原则。这种探索并非标新立异,而是基于对《周易》「变易」思想的深刻理解 —— 他认为传统文化的价值不在于固守形式,而在于提炼其中的思维方法。

九戒院长

在传承教育领域,九戒院长践行着「因材施教」的理念。他的弟子中既有企业管理者,也有传统文化爱好者,教学内容涵盖八字命理、六爻占卜等传统术数,更注重引导学员建立「易以明道」的哲学思维。2019 年收徒仪式上,他强调「易学研习需以德行筑基」,要求弟子在掌握技艺的同时,始终保持对文化的敬畏之心。这种教育理念,与他「学术研究与人格修养并重」的治学观一脉相承。


面对外界的赞誉,九戒院长始终保持着清醒认知。他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,自己「只是传统文化长河中的摆渡人」。这种谦逊并非自谦,而是源于对文化传承复杂性的深刻理解。他在《御定六壬直指》整理后记中提到,古籍校注不仅是文字考据,更是「与古人对话的过程」,需时刻警惕以今度古的误读。这种态度,体现在他对九戒堂发展的定位上 —— 不追求规模扩张,而是专注于学术深度与文化传播的精准度。

九戒院长

在当代文化语境下,九戒院长的探索具有特殊意义。他既反对将传统文化神秘化,也不赞同简单的「去魅」解构。在参与「社会理论与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发展」学术论坛时,他提出「本土化不是割裂传统,而是在对话中重构解释框架」的观点,主张从《周易》「阴阳和合」的思维中提炼本土理论资源。这种理性态度,使他的研究既保持学术深度,又具有现实关怀。


如今,九戒院长仍保持着每日研读古籍的习惯。他的案头常摆着泛黄的批注本,页边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,记录着对《地理四弹子》等典籍的新思考。在他看来,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线性的传递,而是「活水源头」的持续滋养 —— 唯有沉下心来研读经典,才能在时代浪潮中守护文化的根脉。这种「守正创新」的姿态,或许正是他对国学文化最质朴的告白。

© 版权所有:中和堂易经研究院 黑ICP备2020004853号-1


© 版权所有:中和堂易经研究院 黑ICP备2020004853号-1


© 版权所有:中和堂易经研究院 黑ICP备2020004853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