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和堂易经研究院坚决拥护党的领导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,遵纪守法。坚持科学发展观,坚决抵制宣传封建迷信活动。

——正确的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,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,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助力血液。

宗旨:倡导追求真理,客观实事求是,正确认知易经文化。 目标:挖掘民间德艺双馨的易经学者,不断创新,不断进步。

——使命:发展中规范,规范中发展,助力易学行业健康发展。 愿景:“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” 为之中和

首页 > 最新动态 > 院内要闻 >

275 +1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
沈彦均院长解析 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”:易理视角下的家风与福报密码
本文编辑:韩名禹  添加时间:2025-10-30
在中和堂易经研究院上海办公室,沈彦均院长常以《周易・坤・文言》中的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”开篇,这位深耕易理三十余年的院长,总能跳出单纯的道德说教,从易经智慧与生活实践的双重维度,为听众拆解这句古训背后的深层逻辑。“这句话从不是玄学的‘福报承诺’,而是坤卦‘厚德载物’思想在家庭传承中的鲜活演绎,藏着人与家庭、环境互动的底层规律。”易理溯源:坤卦为基,善是“载物

在中和堂易经研究院上海办公室,沈彦均院长常以《周易・坤・文言》中的 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” 开篇,这位深耕易理三十余年的院长,总能跳出单纯的道德说教,从易经智慧与生活实践的双重维度,为听众拆解这句古训背后的深层逻辑。“这句话从不是玄学的‘福报承诺’,而是坤卦‘厚德载物’思想在家庭传承中的鲜活演绎,藏着人与家庭、环境互动的底层规律。”

沈彦均

易理溯源:坤卦为基,善是 “载物之德” 的具象化

“要理解这句话,得先回到它的源头 —— 坤卦。” 沈彦均指尖划过案头的《周易本义》,书页间夹着祖父留下的坤卦注解手稿,“坤卦讲‘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’,大地承载万物而不求回报,这正是‘善’的本质。在易理体系中,‘善’绝非抽象道德,而是符合阴阳平衡、五行调和的行为选择。”

他进一步解释,易经的核心是 “生生不息”,而 “善” 正是维系这种生机的关键。“从阴阳角度看,善念善行属‘正阳之气’,这种正向能量会在家庭空间中不断累积,就像豫园的九曲桥聚气一般,形成‘藏风聚气’的家族气场。我们在勘测老洋房风水时发现,那些世代和睦的家庭,即便户型有小瑕疵,也总能因‘正阳气场’消解对冲,这便是‘德润身、善润家’的易理佐证。”

对于 “积” 字,沈彦均尤为看重:“易经讲‘渐卦’,凡事皆需循序渐进。善不是一时的豪举,而是日常言行的累积 —— 给邻里帮个忙、对家人多些包容、从业坚守诚信,这些看似琐碎的‘小善’,实则是在为家庭五行补‘土’。土为万物之基,五行中土厚则德兴,家运自然绵长。”

沈彦均

家道传承:“余庆” 是气场与家风的双重馈赠

在沈彦均的易理实践中,“积善之家” 的 “余庆” 从不虚无,而是具体可感的生活实相。他曾遇到上海老城厢一户石库门人家,三代人坚守修表技艺,从不欺客宰客,即便行业起伏仍客源不断。“我勘测他们家时,发现堂屋正对天井的位置摆着祖辈传下的‘诚信’木匾,恰好形成‘气聚中堂’的格局。但更关键的是,这家人的‘善’已转化为家风 —— 儿子做社区志愿者,孙女帮老人修家电,这种代代相传的善行,让家族气场始终保持正阳,这才是‘余庆’的根本。”

这种传承效应,正合易经 “复卦” 的循环智慧。“就像范仲淹家族,以‘先忧后乐’的善念传家,八百年来人才辈出。我们中和堂整理海派易理史料时也发现,上海不少百年老字号的传承,都印证了‘善为家本’的规律。那些只重利益、短视投机的家族,即便一时风光,也会因‘阳气不足’陷入困局,这便是‘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’的易理必然。”

他特别强调,易理视角下的 “余庆” 并非单一的物质福报:“有的家庭子女孝顺和睦,这是‘六亲和合’的庆;有的家族声誉良好,后代求职创业得人相助,这是‘德望加持’的庆;有的家人内心安宁健康,这是‘气场调和’的庆。这些都是‘善’转化的‘道德资本’,比金银更珍贵。”

沈彦均

当代践行:以善调场,让传统智慧落地生活

作为中和堂易经研究院院长,沈彦均始终将 “积善” 理念融入机构实践。在制定《中和堂易理服务标准》时,他明确将 “家风勘测” 纳入家庭咨询体系:“我们给客户做空间布局时,不仅看户型五行,更会问‘家里是否常帮邻里’‘长辈是否言传身教’。曾有户人家想布‘旺运局’,我发现他们常年拖欠物业费、与邻居失和,便先建议从‘补善’做起 —— 主动化解矛盾、参与社区公益,半年后再调布局,效果事半功倍。”

这种 “先修德、再调场” 的理念,正呼应了易经 “内圣外王” 的逻辑。“空间布局是‘外相’,家风善行是‘内核’。就像石库门的天井,若家人常存善念,天井自然‘聚气’;若家风不和,再好的格局也会‘泄气’。这便是为什么中和堂始终强调‘易理服务先讲做人’。”

在社区公益课上,沈彦均常以通俗语言解读 “积善”:“不用求轰轰烈烈,弄堂里帮老人拎菜、朋友圈转发寻人启事、做生意童叟无欺,都是‘积善’。这些行为会像豫园的泉水般,慢慢浸润家族的‘土壤’,让后代在正向环境中成长,这才是‘余庆’最实在的样子。”

谈及这句古训的当代价值,沈彦均望着研究院墙上 “守正创新、济世利人” 的院训感慨道:“易经讲‘元亨利贞’,‘善’便是家庭的‘元’—— 万物之始。在上海这样的摩登都市,老弄堂的烟火气与写字楼的快节奏并存,但‘积善之家必有余庆’从未过时。它不是要我们坐等福报,而是提醒每个家庭:以善为根、以和为贵,方能让家道如坤卦般厚重,承载起世代的安宁与兴盛。这正是易经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生活智慧。”

© 版权所有:中和堂易经研究院 黑ICP备2020004853号-1


© 版权所有:中和堂易经研究院 黑ICP备2020004853号-1


© 版权所有:中和堂易经研究院 黑ICP备2020004853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