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和堂易经研究院坚决拥护党的领导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,遵纪守法。坚持科学发展观,坚决抵制宣传封建迷信活动。

——正确的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,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,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助力血液。

宗旨:倡导追求真理,客观实事求是,正确认知易经文化。 目标:挖掘民间德艺双馨的易经学者,不断创新,不断进步。

——使命:发展中规范,规范中发展,助力易学行业健康发展。 愿景:“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” 为之中和

首页 > 专题报道 > 专题报道 >

503 +1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
李怡江与周易文化的探索之路
本文编辑:中和堂易经  添加时间:2025-07-03
李怡江的成长历程,与传统文化的脉络有着天然的联结。作为老子后裔,他自幼浸润于医易同源的家学氛围,7岁起便对墓葬风水产生浓厚兴趣,常独自观察不同墓穴的朝向与地形,从具象的地理形态中寻找规律。这种早期的探索,为他日后融合传统易学与现代科学思维埋下伏笔。青年时期,他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,系统学习文献考据与哲学思辨,为深入研究周易奠定了扎实的学术基础。在周易研究

李怡江的成长历程,与传统文化的脉络有着天然的联结。作为老子后裔,他自幼浸润于医易同源的家学氛围,7 岁起便对墓葬风水产生浓厚兴趣,常独自观察不同墓穴的朝向与地形,从具象的地理形态中寻找规律。这种早期的探索,为他日后融合传统易学与现代科学思维埋下伏笔。青年时期,他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,系统学习文献考据与哲学思辨,为深入研究周易奠定了扎实的学术基础。

李怡江

在周易研究领域,李怡江始终秉持 “文献实证与实践印证并重” 的治学理念。他遍览《周易》《葬经》《青囊奥语》等经典,尤其注重对《渊海子平》《三命通会》等术数文献的校勘与解读。通过比对七种传世版本的《梅花易数》,他修正了后世讹误,其严谨的校勘方法得到学界认可。在风水堪舆实践中,他摒弃江湖术士的玄虚演绎,转而采用地理测绘、环境评估等现代科学手段,将传统 “形法” 与 “理气” 理论置于实证框架下检验。这种 “跳出传统思维框限” 的研究方式,使他在古城布局、建筑选址等领域形成独特见解,曾对北京、南京等历史名城的风水脉络进行系统梳理,为多地企业提供专业咨询。


李怡江更注重周易文化的现代转化。他主导的 “传统智慧与当代社会” 研究项目,将《周易》的阴阳哲学与现代建筑美学结合,提出 “功能分区与五行生克相协调” 的设计原则,应用于国内外数十个商业项目。

李怡江

面对学界赞誉,李怡江始终保持清醒认知。他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,自己 “只是传统文化长河中的摆渡人”。这种谦逊源于他对文化传承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—— 在《御定六壬直指》整理后记中,他提到古籍校注不仅是文字考据,更是 “与古人对话的过程”,需时刻警惕以今度古的误读。这种态度体现在周易的发展定位上:不追求规模扩张,而是专注于学术深度与文化传播的精准度。


在当代文化语境下,李怡江的探索具有特殊意义。他既反对将周易神秘化,也不赞同简单的 “去魅” 解构,主张从《周易》“变易” 思想中提炼本土理论资源。在 “社会理论与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发展” 学术论坛上,他提出 “本土化不是割裂传统,而是在对话中重构解释框架” 的观点,强调易学思维对现代企业管理、城市规划的启示价值。这种理性态度,使他的研究既保持学术深度,又具有现实关怀。

李怡江

如今,李怡江仍保持着每日研读古籍的习惯。他的案头常摆着泛黄的批注本,页边密密麻麻的小楷记录着对典籍的新思考。在他看来,周易文化的传承不是线性的传递,而是 “活水源头” 的持续滋养 —— 唯有沉下心来研读经典,才能在时代浪潮中守护文化的根脉。这种 “守正创新” 的姿态,或许正是他对周易文化最质朴的告白。

© 版权所有:中和堂易经研究院 黑ICP备2020004853号-1


© 版权所有:中和堂易经研究院 黑ICP备2020004853号-1


© 版权所有:中和堂易经研究院 黑ICP备2020004853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