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最新动态 > 院内要闻 >
我是朱龙生,现任中和堂易经研究院副院长。常有人说我身上带着几分道家的温润气,或许是因为我总爱在研究院的小园子里侍弄草木,或许是习惯了把易经的道理融进浇水施肥的寻常事里。于我而言,易经从不是故纸堆里的晦涩文字,而是如丹阳故里的田埂般实在的生活智慧,传承它,就得像种庄稼那样,顺应时令,扎根土地。
庭院观物:草木间见阴阳
研究院的后院有片小菜地,是我传易的第一间教室。开春撒种时,我总爱带着来访的朋友蹲在田埂边看菜籽破土。有年轻人问我:"朱老师,您研究的阴阳五行,跟这菜苗有啥关系?" 我便指着刚冒头的豆苗说:"你看这豆瓣一左一右,就是最朴素的阴阳。左边朝东吸晨光,右边向西纳晚露,互相扶持着往上长,这不就是《易经》说的 ' 一阴一阳之谓道 ' 么?"
夏日正午,丝瓜藤攀着竹架疯长,我会让大家观察藤蔓的缠绕方向:"顺时针为阳,舒展向上;偶尔有逆时针的,便是阴柔之态。但无论怎么绕,都朝着阳光去,这就是 ' 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 ' 的生机。" 有回社区的老人们来参观,见我把枯黄的菜叶埋进土里,便说 "这不是白费力气"。我笑着解释:"枯叶化泥滋新苗,是 ' 坤卦 ' 的厚德载物;新苗再落叶归根,正是五行相生的道理。易经讲 ' 生生不息 ',从来不是指永远繁茂,而是兴衰循环里的延续。"
秋分时节收玉米,我常拿玉米粒的排列举例:"每行十六粒,八阴八阳,暗合八卦之数。但没有哪两株玉米的颗粒分布完全相同,这就是 ' 变易 ' 与' 不易 ' 的奥秘 —— 规律不变,变化无穷。" 这种观物悟易的方式,或许带着道家 "师法自然" 的影子,但最实在的好处是让大家明白:易经不在书本里,在我们每天看见的草木生长里。
茶室论道:茶汤里藏火候
我的茶室里总煮着茶,来请教的人不论老少,都先递上一杯温热的茶汤。有次一位创业者愁眉苦脸地说生意不顺,我没跟他谈卦象,只指着茶壶说:"你看这普洱,第一泡得快冲快倒,去尘醒茶;第二泡要焖三分钟,滋味才出得来。就像 ' 节卦 ' 说的 ' 节以制度 ',什么时候急,什么时候缓,得懂火候。"
他追问 "时机怎么把握",我便让他看茶杯里的茶叶:"有的浮在水面,有的沉在杯底,中间的悬浮打转。这多像人生 —— 浮时别骄傲,沉时别灰心,找准自己的位置最重要。《易经》六十四卦,没有绝对的好卦坏卦,就像茶没有绝对的好茶坏茶,关键在合不合当下的心境。" 后来他调整了扩张节奏,年终特意来道谢,说终于懂了 "时止则止,时行则行" 的道理。
遇到为家庭矛盾烦恼的来访者,我会泡上一壶菊花茶:"你看这菊花舒展需要时间,就像家人相处要留余地。我研究姓名学时发现,每个名字都有阴阳五行的偏性,就像每种茶有不同性情。调和矛盾,就像调配茶味,不能全凭喜好,得找平衡。" 我从不用 "改运" 这类玄虚的说法,只告诉他们:"《易经》的 ' 家人卦 ' 说' 闲有家,悔亡 ',家里过日子,留三分闲隙,比求十足圆满更重要。"
社区传易:家常话解烦忧
作为党员,我总想着把易经智慧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。在社区开讲座时,我从不带讲义,只拎个竹篮,装着当季的作物。有回讲环境布局,我举起一把青菜:"大家看这菜根朝下发,菜叶朝上长,天地之气顺了才长得好。家里摆家具也一样,书桌靠窗纳阳气,床铺靠墙得安稳,这不是迷信,是顺应 ' 天人合一 ' 的规律。"
遇到给孩子取名的家长,我会从汉字的 "形气" 讲起:"' 木 ' 字旁的字带生机,适合性格内向的孩子;' 水 ' 字旁的字主流通,能调和急躁性子。但最重要的不是笔画数理,是名字里的期望要像种子一样实在。" 我教他们用《易经》的 "蒙卦" 理解教育:"启蒙如育苗,要 ' 时雨化之 ',不能硬灌。" 这种把姓名学生活化的讲法,总能让家长们茅塞顿开。
有位独居老人总抱怨日子沉闷,我带她看社区的花坛:"您瞧这月季,春天剪枝才开得旺,就像 ' 损益卦 ' 说的,有所失才能有所得。您可以试试每天侍弄几盆花,看着它们变化,就懂了易经的 ' 生生不息 '。" 后来她成了社区园艺队的骨干,说终于明白 "道法自然" 不是玄理,是认真对待一草一木的生活态度。
这些年传易,我最爱说的一句话是:"易经就像家常菜,不必追求山珍海味,能滋养日子就好。" 我案头总摆着祖父传下的《周易》,书页间夹着晒干的稻穗、豆荚,那是我最珍贵的批注。在我看来,最好的传承不是站在讲堂上高谈阔论,而是像庭院里的老槐树那样,把根扎进生活的土壤里,用荫凉默默滋养过路人。这或许就是道家说的 "见素抱朴",也是我作为易经传承者最踏实的坚守 —— 让古老智慧,在寻常日子里生生不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