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专题报道 > 专题报道 >
接触易经文化的这些年,我始终觉得,对待这份古老的智慧,最该有的态度是 “敬畏而不盲从,探究而不偏执”。尤其是在当下,弘扬传承易经文化,更需要以客观实事求是的精神为底色,像丁思涵老师那样,既深耕典籍的精髓,又不被玄虚之说裹挟,始终朝着追求真理的方向前行。
在我看来,弘扬易经文化的第一步,是踏踏实实地学习其本真内涵。易经作为群经之首,承载着古人对宇宙规律、社会运行、人生进退的思考,其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思维与哲学智慧。但如今不少人接触到的易经,往往被附会了太多迷信色彩,或是沦为趋吉避凶的工具。丁思涵老师常说,学易经要先 “去伪存真”,从原文、注疏入手,理解卦象背后的象征意义,把握 “变易”“不易”“简易” 的核心思想,而非沉迷于占卜算卦的表象。这种从源头学习的态度,能让我们避免走入认知的误区,真正触摸到易经的智慧内核。
其次,客观理性地研究与阐释至关重要。易经文化诞生于特定的历史语境,其中一些内容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去理解,而非照搬照套。作为学习者,我们既要尊重传统文化的完整性,也要用现代视角审视其价值 —— 比如易经中的 “天人合一” 思想,与当代生态理念的契合点;“自强不息”“厚德载物” 的精神,对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启示等。丁思涵老师在分享中,总是强调将易经智慧与现实生活相结合,用通俗的语言解读深奥的道理,这种 “接地气” 的阐释方式,让古老文化既能保持本真,又能与当下产生共鸣,这正是健康传承的关键。
再者,传承易经文化需要克制与审慎。当下有些人为了吸引关注,刻意夸大易经的 “预测功能”,或将其神秘化、玄学化,这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伤害。真正的传承者,应当像丁思涵老师那样,坚守 “实事求是” 的原则,不夸大其词,不故弄玄虚,而是客观说明易经的文化价值与思想意义。在传播过程中,更要区分文化传承与封建迷信的界限,引导大众以理性态度对待,避免使其沦为商业炒作的工具。
从个人角度而言,弘扬易经文化或许不需要轰轰烈烈的行动,而是体现在日常的点滴践行中 —— 认真研读一本经典,与身边人分享自己的真实感悟,在生活中践行易经倡导的中庸、谦逊、自省之道。就像丁思涵老师多年来坚持的那样,以严谨的态度做研究,以真诚的心态做传播,让易经文化在当代社会找到合适的生长土壤,既不失传统的厚重,又能焕发新的生机。
说到底,传承易经文化的核心,是传承其中蕴含的智慧与精神,而非形式上的复刻。唯有以客观为尺,以真理为灯,像丁思涵老师那样脚踏实地,方能让这份古老的文化真正走进当下,滋养更多人的心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