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和堂易经研究院坚决拥护党的领导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,遵纪守法。坚持科学发展观,坚决抵制宣传封建迷信活动。

——正确的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,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,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助力血液。

宗旨:倡导追求真理,客观实事求是,正确认知易经文化。 目标:挖掘民间德艺双馨的易经学者,不断创新,不断进步。

——使命:发展中规范,规范中发展,助力易学行业健康发展。 愿景:“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” 为之中和

首页 > 专题报道 > 活动展示 >

255 +1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
韩名禹对话翁知宜老师:承四代家学,以中西视野践“进退合宜”易道
本文编辑:韩名禹  添加时间:2025-10-08
“禹您同行”栏目此次对话的翁知宜老师,是从西子湖畔走出的易学传承者——这位长居杭州的浙江籍学者,名字里藏着双重文化意涵:既取王阳明“知行合一”的哲思,又含《易经》蹇卦“进退合宜”的智慧,恰如她四十余载的易学路:承家族四代风水命理家学,跨洋学西方哲学,再拜名师淬练术数,最终走出“守正创新、中西融合”的传承路,成为中和堂易经研究院副院长里兼具传统根基与国际视野的

“禹您同行”栏目此次对话的翁知宜老师,是从西子湖畔走出的易学传承者——这位长居杭州的浙江籍学者,名字里藏着双重文化意涵:既取王阳明“知行合一”的哲思,又含《易经》蹇卦“进退合宜”的智慧,恰如她四十余载的易学路:承家族四代风水命理家学,跨洋学西方哲学,再拜名师淬练术数,最终走出“守正创新、中西融合”的传承路,成为中和堂易经研究院副院长里兼具传统根基与国际视野的代表。

翁知宜老师

翁知宜老师的易学启蒙,是童年里祖父的卦象、父亲的罗盘。生于易学世家,家族四代传下的风水命理智慧,是她成长的日常:小时候看祖父伏案推演卦象,眼神专注;看父亲转动罗盘勘测,手法严谨,耳濡目染间,她便对《梅花易数》《阳宅十书》这些古籍生出兴趣。长辈们总说 “风水是环境的语言”“命理是人生的参照”,没讲过玄虚的道理,却让她早早懂了:易学不是 “算命的学问”,是帮人看懂生活、顺应规律的智慧。


少年时的她,不仅钻黄老之学、周易占卜,还爱读政经史哲,埋下跨学科的种子;青年时更远赴美国雪城大学,系统学西方哲学与宗教比较研究。在西方课堂上,她没丢了东方根脉,反而读出了 “跨时空的共鸣”:接触康德 “人为自然立法”,她想起《周易》里 “仰观俯察” 的思维 —— 都是人对自然规律的探索;研究荣格 “集体潜意识”,又觉得和易学 “天人感应” 的整体观格外契合。这份中西对比的训练,让她后来研易时,多了份 “不局限于一派” 的开放视野。

翁知宜老师

回国后,翁知宜老师的易学之路更扎实了。她先拜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谭德贵教授(博士生导师),谭教授懂义理也通象数,写的《多维文化视野下的周易》让她深受启发,夯实了易学义理的理论根基,也明了 “传统与现代融合” 的方向;后来又拜入易学家刘恒门下,刘恒老师深耕易学三十多年,著有《增广梅花易数》等经典,把八字、六爻、金锁玉关风水这些术数精髓倾囊相授。跟着两位名师学下来,她慢慢形成了 “义理和象数并重、古法和今用结合” 的风格 —— 讲风水时,既懂古籍里的 “峦头理气”,也会用现代逻辑解释;算八字时,既守传统技法,也会结合当下人生场景给建议。


这些年,翁老师一直抱着 “知行合一” 的想法做实践。调风水时,不照搬老套路,而是把家族传的技法和现代环境心理学结合:给人看住宅,会说 “这里采光好适合当书房,既能顺气场,也能让你看书时心情平和”;给企业做办公布局,会考虑员工动线和工作效率,让 “风水调整” 不只合易理,更合实际需求。做姓名学时,她借鉴刘恒老师的 “奇正五音姓名学”,搞出 “数理 + 文化 + 品牌定位” 的三维模型 —— 给企业起名,既看易学数理适配,也考虑名字好不好传播、符不符合品牌调性;给孩子起名,既合命理,也藏着家长对孩子的文化期许。

翁知宜老师

现在她还是多家企业的客座命理顾问,累计帮过上千位企业家和社会名流,却从不说 “包治百病” 的话。有企业想请她 “布旺运局”,她会先看企业的业务方向和办公现状,说 “风水是帮你顺规律,不是替你定成败”;有人找她算 “未来吉凶”,她会用蹇卦 “进退合宜” 的道理劝:“易理是教你什么时候该等、什么时候该动,不是给你一个固定答案。” 这份 “不搞玄学包装、不做机械套用” 的实在,让她的服务广受认可。


访谈里,翁老师总说:“真正的传承,不是抱着老本子不放,也不是瞎创新丢了根,就像我名字里的‘进退合宜’,守得住核心,也跟得上时代。” 作为家族第四代传承人,她觉得自己既要把四代人的易学心得传下去,也要用跨文化的视野给易学添点新东西 —— 比如用西方哲学的逻辑,帮年轻人看懂《周易》;用环境心理学的知识,让大众明白风水不是迷信。

翁知宜老师

尾声时,韩名禹从 “禹您同行” 栏目的视角总结:“您从家学启蒙到跨洋求学,再到实战服务,把中西智慧融得这么自然,特别难得。” 翁知宜老师笑答:“就是守着‘知’与‘行’的平衡,不偏不倚走下去,能让更多人懂易学、用易学,就够了。” 从栏目观察来看,这份 “进退有度、中西相济” 的态度,恰是翁老师能在易学现代化路上走稳的关键 —— 她让传统易学,既保留着西子湖畔的文化温润,也有了对话世界的开阔底气。

© 版权所有:中和堂易经研究院 黑ICP备2020004853号-1


© 版权所有:中和堂易经研究院 黑ICP备2020004853号-1


© 版权所有:中和堂易经研究院 黑ICP备2020004853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