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最新动态 > 最新动态 >
“禹您同行”栏目一直想和深耕传统文化的长者聊聊“传承的初心”,这次请到中和堂易经研究院副院长李怡江老师,才算真正摸到了“热爱”该有的样子——李老师号适通山人,在南通经营着春草堂地理择日馆,和易经文化打交道整整四十年了。围坐漫谈时,他没讲太多宏大的道理,只从自己的经历说起,话里话外都是对这份文化的珍视,还有想让更多人懂它、爱它的真心。
聊起和易学的缘分,李老师总说,这份牵绊是从小时候翻家里的旧典籍开始的。那时候没想着要 “学出什么名堂”,就是觉得《周易》里的 “阴阳相生”、《庄子》里的 “顺应自然” 特别有意思 —— 抱着书能坐一下午,琢磨卦象里藏的自然规律,也好奇古人怎么用这些道理安排生活。这份喜欢没随着长大变淡,反而成了他选择走易学这条路的底气。后来不管是啃《礼记》里的典章,还是跟着前辈学风水堪舆,哪怕要为了验证一个理论跑遍几十处建筑,他都没觉得累:“你真心喜欢一件事,就不会觉得钻研是苦差事。”
四十年里,李老师没少在 “传统怎么跟现在结合” 上花心思。他总说 “天人合一” 不是挂在嘴边的哲学词,得让它走进现在的生活才有用。比如大家关心的住宅风水,他不会讲玄乎的说法,反而会结合户型、光照这些实际情况,跟人聊 “怎么调整动线让住着舒服”“怎么用植物搭配让家里气场顺一点”;后来琢磨出 “文化环境学”,也不是想搞什么创新,就是觉得现在的建筑、小区要是能多些文化味道就好了 —— 比如在景观里加个藏着八卦平衡意涵的小设计,给楼起个有汉字底蕴的名字,让大家每天生活着就能慢慢接触到易学的好,不用刻意去学。
这些年,李老师也没停下 “分享” 的脚步。不管是在香港的风水联合会做交流,还是去大学里给年轻人讲课,他都习惯用大家听得懂的话讲易学:聊《易学与建筑环境学》,就拿 “开门见厕怎么调整”“长期不住的房子要注意什么” 当例子;带学生的时候,不光讲书本,还会拉着他们去现场看 —— 指着地势说 “这里为什么适合这样布局”,拿着图纸聊 “怎么兼顾自然和生活需求”。他总跟年轻人说:“学传统不用抱着老古董的心态,先懂它、用它,才能真正喜欢它。” 有时候参与编书,比如《易学与建筑环境学》,他也只是想把自己这些年的实践心得记下来,给想了解的人留个实在的参考。
问到以后的打算,李老师笑得很平和:“只要还走得动,就想多做些实在事。” 比如在春草堂开些小讲堂,跟街坊邻居聊聊家居里的易学小知识;再跟年轻的设计师多聊聊,看看 “文化环境学” 能不能多用到几个小区、几栋楼里;要是有年轻人愿意学,他也乐意把自己知道的教给他们。“易学不是我的职业,更像生活的一部分,” 他说,“能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份文化的好,就算没白做。”
听李老师聊完,韩名禹也忍不住感慨:原来最好的传承,从来不是靠什么 “光环”,而是靠一份纯粹的热爱 —— 因为喜欢,才愿意深耕四十年;因为想让更多人喜欢,才愿意放下 “架子”,把复杂的道理讲得平实、做得实在。这份不疾不徐、真心相待的态度,或许就是传统文化能慢慢传下去的最大底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