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和堂易经研究院坚决拥护党的领导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,遵纪守法。坚持科学发展观,坚决抵制宣传封建迷信活动。

——正确的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,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,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助力血液。

宗旨:倡导追求真理,客观实事求是,正确认知易经文化。 目标:挖掘民间德艺双馨的易经学者,不断创新,不断进步。

——使命:发展中规范,规范中发展,助力易学行业健康发展。 愿景:“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” 为之中和

首页 > 最新动态 > 最新动态 >

450 +1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
韩名禹对话李法其老师:以家族文脉为根,以躬身践行传易道
本文编辑:韩名禹  添加时间:2025-10-03
为挖掘传统易道文化的家族传承脉络,探索“顺应自然规律”的文化实践路径,“禹您同行”栏目负责人韩名禹邀请易道领域实践型传承者李法其展开深度访谈。李法其老师1980年农历庚申年生于广东,客家籍,自幼定居香港,系唐高祖李渊第二十八代裔孙、客家李氏火德公后人。访谈围绕“家族渊源对传承的影响、传统文化研习方法、处世践行逻辑、普惠传承目标”展开,以下为本次访谈的核心内容

为挖掘传统易道文化的家族传承脉络,探索 “顺应自然规律” 的文化实践路径,“禹您同行” 栏目负责人韩名禹邀请易道领域实践型传承者李法其展开深度访谈。李法其老师 1980 年农历庚申年生于广东,客家籍,自幼定居香港,系唐高祖李渊第二十八代裔孙、客家李氏火德公后人。访谈围绕 “家族渊源对传承的影响、传统文化研习方法、处世践行逻辑、普惠传承目标” 展开,以下为本次访谈的核心内容总结。

李法其老师

一、传承起点:家族文脉筑牢 “根脉意识”

李法其老师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自觉,源于客家家族代代相传的文脉印记。其祖辈李氏火德公于宋开禧二年从福建宁化石壁村迁至上杭开基,不仅留下耕读传家的传统,更确立 “尊传统而不泥古,重规律而顺自然” 的处世准则。幼年时,长辈口述的火德公故事中,“待人以诚、处世以和” 的朴素道理与 “敬畏山川、顺应时节” 的生活智慧,让他早早认知到:传统文化并非故纸堆里的文字,而是祖辈用生活沉淀的 “活经验”,是连接当下与历史的 “精神桥梁”。

即便后来定居香港,接触易道文化之初,他也始终带着家族赋予的 “根脉意识”—— 不将易道视为谋生的 “术法工具”,而是当作理解家族文化、承接民族智慧的 “入口”。在梳理客家民间堪舆经验与《周易》《道德经》经典时,他格外关注其中 “人与自然共生”“天道地道人道贯通” 的核心逻辑,愈发坚定 “传承先见根” 的理念:唯有看清传统文化从祖辈生活中生长的脉络,理解其承载的民族思维方式与价值追求,才能避免文化被 “碎片化解读”“神秘化包装”,真正守住传承的内核。

二、研习准则:去玄虚、归本真,守牢文化生命力

谈及多年传统文化研习路径,李法其老师始终秉持 “广纳众长不盲从,扎根传统去玄虚” 的原则。他指出,当下部分传承者为逐利将传统智慧包装成 “秘术”,刻意夸大 “速效”“超能” 功效,反而让大众对传统文化产生误解,这是传承中的最大误区。

在他看来,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 “实用性” 与 “人文性” 的统一。以易道为例,其核心并非 “预测未知”,而是 “教人顺应规律、安顿身心”—— 通过观察山川水流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,通过思考言行与心性的关联明晰修身与处世的逻辑。因此,他在研习中从不执着于某一流派的 “独家技法”,而是专注提炼不同学说中 “共通的人文精神”,如各流派对 “诚信谦和” 的推崇、对 “敬畏自然、惠及他人” 的倡导。这些脱离玄虚外壳的 “文化本真”,才是值得代代传递的核心。

他常向传统文化爱好者强调:“学传统不是为了‘显得特别’,而是为了‘活得通透’。” 唯有将传统智慧还原为 “贴近生活、指导言行” 的实用知识,才能让更多人愿意靠近、接纳,实现传统文化的 “理性传承”。

李法其老师

三、处世践行:以 “修己以安人” 传递文化温度

《道德经》中 “不自见,故明;不自是,故彰” 的 “清静无为” 哲学,既是李法其老师的个人修为准则,也是他践行传统文化传承的底色。他认为,传承者的言行本身就是最直观的 “文化弘扬”—— 对待传统的态度、对待他人的方式,都在无形中传递着传统文化的温度。

多年来,他始终拒绝追逐 “行业虚名”,不刻意彰显对传统文化的 “通晓”。面对感兴趣的大众,他习惯以 “平等分享” 的姿态,结合具体生活场景解读文化:聊 “顺应自然” 时,会关联客家农耕文化中 “看时节播种” 的经验;谈 “修身” 时,会提及家族长辈 “待人谦和、遇事不躁” 的身教。他坚信,比起复杂的理论宣讲,用自身言行证明 “传统文化能让人成为更平和、更有温度的人”,更具感染力。

这种 “修己以安人” 的践行,本质是对客家精神的传承。正如李氏火德公开基拓土靠的是 “惠及乡邻” 的善意,家族代代相传的是 “以善待人、以理处世” 的信条,李法其老师以同样的姿态延续这份精神,让传统文化在 “润物细无声” 的实践中实现传承。

四、传承目标:以普惠之心让文化 “润泽万家”

“福慧玄极,润泽万家” 是李法其老师坚守的传承目标。他解释,这里的 “福” 是大众对传统文化的 “认知之福”,“慧” 是理解传统文化规律的 “智慧之得”,传承的终极意义,是让传统文化走出 “小众圈层”,成为大众可理解、可运用的生活智慧。

在实践中,他擅长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细节:分享 “姓名里的文化” 时,不夸大名字的 “命运决定力”,而是解读汉字音形义中古人对 “美好品格” 的追求,让 “选吉名” 成为对人文关怀的承接;聊 “日常规律” 时,不神化 “吉时” 的作用,而是阐释古人 “顺时节做事” 背后对 “人与自然节奏” 的尊重。通过这些细碎却务实的分享,他希望让大众意识到:传统文化不在 “供奉的神坛” 上,而在生活的点滴中,是滋养身心的 “活智慧”。

作为客家后裔,家族 “开基拓土、惠及乡邻” 的精神时刻提醒他:传承不能 “闭门造车”。未来,他仍将以 “平实之心” 担任传统文化的 “摆渡人”,拒绝玄虚包装与功利传播,让更多人透过他的实践,看见传统文化的本真 —— 既是祖辈的智慧、民族的根脉,也是当下安顿身心、面向未来的力量。

李法其老师

访谈结语

本次访谈中,李法其老师从家族文脉、研习准则、处世实践到普惠目标,完整呈现了他对传统文化 “守根、去虚、践行、普惠” 的传承逻辑。其理念不仅为传统易道文化的当代传承提供了 “务实路径”,更印证了 “传统文化需扎根生活、贴近大众” 的传承真理。正如 “禹您同行” 栏目宗旨,此次对话让更多人看到:真正的文化传承,不在玄虚的理论里,而在躬身践行的每一步中。

© 版权所有:中和堂易经研究院 黑ICP备2020004853号-1


© 版权所有:中和堂易经研究院 黑ICP备2020004853号-1


© 版权所有:中和堂易经研究院 黑ICP备2020004853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