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最新动态 > 最新动态 >
为挖掘传统术数的学术研究价值,探索易学多领域融合的理论路径,“禹您同行” 栏目负责人韩名禹,特别邀请本期核心访谈嘉宾 —— 中和堂易经研究院副院长姜松(1972 年生于山东威海中医世家),围绕 “学术根基、术数研究突破、学术交流价值” 展开深度交流。二人聚焦其横跨手相面相、四柱、风水、多元术数的学术脉络,探讨传统易学如何通过系统性研究实现规范化传承,以下为本次访谈的核心内容总结。
谈及学术研究的起点,姜松老师坦言,家族中医文化是其易学研究的重要基石。自幼受《黄帝内经》阴阳五行理论熏陶,他早早感知到 “自然规律与人体、社会的关联逻辑”,而童年时的卦象启蒙读物,更让他对周易世界产生探索欲 —— 这种 “中医阴阳观 + 易学卦象思维” 的双重启蒙,为他后续术数研究奠定了 “重规律、尚实证” 的学术底色。
不同于单纯的技艺学习,他从入门起就带着 “学术梳理” 的意识:早期接触易学典籍时,会系统标注不同流派理论的异同,结合中医 “辨证施治” 的思维,思考术数理论的 “适用边界与实践逻辑”,这种习惯贯穿其整个学术生涯,成为他构建多元术数研究体系的关键前提。
姜松老师的学术研究以 “实证为基、融合为魂”,在多个术数领域形成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成果,核心可分为五大方向:
1992 年起,他开启手相学与面相学的专项研究,核心路径是 “实例观察 — 规律总结 — 理论验证”:通过收集上千份不同年龄、职业、地域人群的手相面相样本,建立基础数据库,重点分析手纹走向与性格特质、掌丘形态与健康状况、五官特征与运势倾向的关联性;最终从实证数据中提炼出 “三线定位性格法”“五官联动健康解读模型”,突破传统相学 “经验化” 局限,让相学研究更具可操作性与可验证性,为后续行业学术交流提供了 “实证研究” 的参考范式。
1996 年涉足四柱预测领域后,他以 “打破流派壁垒” 为学术目标,展开系统性研究:先是深入研习传统四柱断格局、四柱读象、盲派命理三大经典体系,梳理各流派在 “五行分析、格局判定、吉凶推断” 中的核心逻辑;后又研究吕文艺、王戈、马福林等现代学者的预测体系,对比传统与现代理论的适配性;最终融合多派优势,创新提出 “象法、技法、理法” 三位一体的四柱理论 ——“象法” 聚焦八字五行组合呈现的 “现象关联”(如通过五行失衡推断健康隐患),“技法” 侧重吉凶定位的实操方法(如大运流年的变量分析),“理法” 则以阴阳五行规律为底层支撑,形成 “从现象到本质、从推断到调理” 的完整学术闭环。该理论最突出的学术价值在于,首次提出 “通过八字反推阴阳宅风水格局” 的研究视角,为四柱与风水的跨领域学术研究提供了新方向。
在风水研究中,他以 “传统理论现代化适配” 为核心课题,展开跨流派整合与实践验证:一方面系统梳理玄空风水、八宅风水、金锁玉关三大流派的理论内核 —— 玄空风水的 “时空气场变化”、八宅风水的 “宅命匹配逻辑”、金锁玉关的 “环境能量判定”,并通过学术论文形式分析各流派的适用场景与互补性;另一方面结合现代建筑 “高层化、户型多样化” 的特点,开展实证研究:针对阳宅,提出 “气场分层适配理论”(不同楼层对应不同气场调节重点),解决传统风水对高层住宅的适配难题;针对阴宅,强调 “自然融合与人文关怀双维度评估”,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传统风水研究,形成《现代建筑风水的传统理论适配研究》等系列学术成果,为风水领域的学术交流提供 “传统与现代结合” 的实践样本。
除核心领域外,他对奇门遁甲、大六壬、紫微斗数、梅花易数等经典术数展开 “分领域深耕 + 跨领域关联” 的学术研究:
奇门遁甲:聚焦 “八门、九星与天干地支的时空耦合关系”,通过构建 “时空事件模型”,分析不同时空组合对事件发展的影响权重,试图量化 “天时、地利、人和” 的关联度;
大六壬:以 “课式拆解与多变量分析” 为研究重点,梳理 “四课三传” 中各元素(日辰、干支、神煞)的相互作用规律,形成 “分层解析课式法”,提升大六壬对事物本质的洞察精度;
紫微斗数:深入研究 “星曜特性与命盘格局的动态关联”,对比不同星曜组合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影响差异,建立 “星曜格局 - 人生阶段” 对应数据库,为紫微斗数的学术化研究提供数据支撑;
梅花易数:侧重 “起卦逻辑与解读规范性” 研究,针对梅花易数 “灵活但易主观” 的痛点,提出 “起卦场景标准化 + 解读维度清单化” 的学术建议,推动其从 “经验型” 向 “规范型” 研究转变。
他对民间法术的研究始终保持 “学术中立” 态度,不追求实操,而是从民俗文化与历史传承视角展开:通过梳理不同地区(如胶东、中原)民间法术的传承谱系,考证其与当地历史、民俗的关联;重点挖掘法术仪式中 “符号文化”“语言逻辑” 的学术价值,例如分析某类法术符咒的文字演变与传统文化符号的关联性;同时以论文形式批判剥离其中的神秘色彩,强调 “从文化遗产角度研究其传承价值”,为民间文化与易学交叉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理性视角。
尽管姜松老师的直接学术交流活动未在资料中详细提及,但他的学术研究成果已具备鲜明的交流价值,可从三大维度反哺行业学术交流:
理论共享层面:其 “象法、技法、理法” 三位一体四柱理论,为四柱预测领域的学术研讨提供了 “多维度整合” 的参考框架;风水领域的 “现代建筑适配理论”,可作为全国性易学论坛中 “传统风水现代化” 议题的核心案例,推动行业对 “传统理论实践边界” 的深度讨论。
研究方法层面:他在相学、四柱领域的 “实证研究法”(如建立样本数据库、量化关联规律),为行业摆脱 “纯经验传承” 提供了学术化路径,可通过学术沙龙、论文发表等形式,带动更多研究者关注 “术数实证研究”,规范行业研究方法。
跨领域交流层面:作为中医世家出身的易学者,他对 “阴阳五行” 的理解兼具中医与易学双重视角,可参与 “中医文化与易学” 跨学科交流活动,探讨《黄帝内经》与《周易》的理论共通性,为传统文化跨领域研究搭建桥梁。
谈及学术研究的终极目标,姜松老师强调:“传统易学的生命力,在于学术上的‘去神秘化’与‘体系化’”。他始终坚守两大学术原则:一是 “实证优先”,所有理论创新均基于实例验证,拒绝无依据的玄虚解读;二是 “传承有度”,对民间法术等争议领域,坚持从文化遗产角度研究,不夸大、不神化。
他表示,未来希望以中和堂易经研究院为平台,将自己多年的学术研究成果(如四柱理论、风水适配模型)整理成学术文稿,通过行业期刊发表、专题学术研讨会分享等形式,推动传统易学从 “技艺传承” 向 “学术传承” 升级,让更多研究者能基于系统化理论开展深入探索。
“禹您同行” 栏目负责人韩名禹在访谈结尾表示,姜松老师以中医底蕴为基,以实证研究为径,在多术数领域构建起兼具深度与实用性的学术体系,既展现了传统易学的学术研究潜力,也为行业提供了 “规范化研究” 的范本;姜松老师则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机会参与跨区域、跨领域学术交流,与同行碰撞研究思路,共同推动传统易学学术水平的整体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