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专题报道 > 专题报道 >
李法其的生活轨迹,始终与传统文化有着淡淡的交集。成长于寻常家庭,他自幼便对家中留存的几本线装古籍心生好奇,那些泛黄纸页上的字句,虽起初不解其意,却在他心里埋下了探究的种子。稍长后,借着学校图书馆的便利,他开始接触更多传统文献,从诗词文赋到典章制度,渐渐在文字间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。
多年来,李法其将精力放在传统文化的梳理与研习上。他的研究范围不算宽泛,多集中在地方民俗与传统礼仪的演变上。在研读过程中,他习惯逐字逐句对照不同版本的文献,遇到存疑之处,便翻阅相关的学术论著,或是向身边的老先生请教。他总说自己只是个学习者,所知不过皮毛,故而从未停止过查阅资料的脚步。
在与同好交流时,李法其很少主动发言,更多时候是静静倾听。若被问及见解,他也多以 “个人浅见”“未必妥当” 等话语开场,而后结合文献记载娓娓道来。他不擅长言辞上的争锋,遇到不同看法,往往会找出相应的史料依据,以平和的语气交流探讨,从未因观点差异与人争执。
对于传统文化,李法其始终保持着一份理性。他认为,传统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,其中既有历经岁月沉淀的智慧,也难免夹杂着时代局限下的认知。因此,在梳理民俗资料时,他会格外留意区分其中的文化内涵与形式表象,主张以客观的视角看待过往的习俗,不刻意美化,也不轻易否定。
日常里,李法其的生活简单而规律。除去必要的事务,多数时间都用在阅读和整理笔记上。他的书桌上,常堆着几摞标注细密的文献,页边空白处写满了批注,字迹工整却不张扬。偶尔,他会将自己整理的一些资料分享给相熟的同好,附言多是 “仅供参考”“有误请指正” 之类的谦语。
在传承传统文化这件事上,李法其从未有过宏大的设想。他只是觉得,这些流传下来的东西值得被认真对待,自己能做的,便是尽己所能去了解、去记录,不辜负这份文化的馈赠。如今,他依旧保持着每日阅读的习惯,在字里行间追寻着传统的脉络,脚步从容而坚定。